纤维混凝土受压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纤维混凝土受压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细观统计损伤力学 Weibull分布函数 损伤本构模型 塑性应变 损伤阈值
【摘要】:分别对31个普通混凝土试块、38个钢纤维混凝土试块及11个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单轴受压本构试验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假设检验,确定了以峰值应变为损伤变量的概型分布.基于唯象细观统计损伤力学及热力学的相关理论,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引入了损伤阈值概念,并研究了不同混凝土损伤阈值取值问题.同时,探讨了塑性应变对本构模型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塑性应变及损伤阈值的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损伤变量较好的服从Weibull分布函数;普通混凝土损伤阈值γ为0.6倍峰值应变,掺入纤维后,损伤阈值γ提高为0.8倍峰值应变;所建立的本构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纤维混凝土的受压本构关系.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细观统计损伤力学 Weibull分布函数 损伤本构模型 塑性应变 损伤阈值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403) 教育部创新团队(IRT13089)
【分类号】:TU528.07
【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众学者将不同纤维掺入到普通混凝土中,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有益成果[1-3].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纤维混凝土,由于其中乱向分布的纤维能够分担混凝土所承受的应力,可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而混凝土在单轴受压作用下的损伤机制实质上由拉应力引起的,纤维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毓利,樊承谋,潘景龙;钢纤维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红宇;黄英;;土体的并联理想弹塑性弹簧损伤模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年05期
2 郭海丁,邬华芝;焊接结构低周疲劳损伤分形演变模型[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邬华芝,高德平,郭海丁;概率疲劳破坏寿命特性研究综述[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冯汝坤;结构塑性安定性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05年06期
5 余学文;包忠有;;混凝土材料损伤协同演化及其热弹性不稳定性[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臧峰刚;损伤力学在核级管道LBB分析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2003年05期
7 赵军;一种弹塑性各向异性损伤模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8 于雪梅;唐立强;王X;;内压作用下球形孔洞膨胀损伤力学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9 田雨;纪卓尚;;船舶结构低周疲劳强度分析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杜荣强;林皋;;混凝土动力损伤本构关系的基础理论及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西成;内爆与外爆加载下壳体的力学状态及破坏模式分析[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敬源;井壁稳定性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汪忠明;基于非局部增强梯度模型的混凝土断裂损伤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甄晓霞;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溢;爆破荷载对蠕动边坡的累积效应及稳定性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克国;注浆控制岩溶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刘卫东;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工程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琚宏昌;陈国荣;夏晓舟;;骨料形状对混凝土拉伸强度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春来,徐必根,李庶林,唐海燕;不同围压条件下钢纤维混凝土受压试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年04期
3 谢和平,董毓利,李世平;不同围压下混凝土受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J];煤炭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2 高路彬,程庆国;一种新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1989年02期
3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4 余天庆,李兆霞;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方法新进展[J];湖北工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5 王哲,樊承谋;基于反耗散概念的单轴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周家伍;刘元雪;傅蕾;李忠友;;损伤本构模型在边坡工程损伤破坏研究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赖远明;李双洋;高志华;常小晓;;高温冻结粘土单轴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分布规律[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8 董毓利,谢和平,李玉寿;砼受压全过程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9 郑永来,夏颂佑;岩石粘弹性连续损伤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S1期
10 赵纪生,陶夏新;多孔介质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钟;王肖钧;刘文韬;;岩石的一种损伤本构模型及本构参数的实验拟合[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齐虎;李云贵;喻员林;;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数值算法及工程应用[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4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兑关锁;沈珠江;;土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常岩军;矫桂琼;王波;陶永强;王翔;;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单仁亮;薛友松;张倩;;岩石动态破坏的时效损伤本构模型[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庆斌;王光纶;张楚汉;;考虑围压影响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辉;土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吉宏;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4 梁宁慧;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李正;复杂受力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及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损伤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军;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俊;二维C/SiC复合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8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鹏;基于节理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的FLAC3D二次开发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蔡灿;砂岩的动静态损伤本构模型及牙齿破岩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王菲;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4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杨磊;铸造镁合金塑性—蠕变交互作用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6 郗武;混凝土单轴受压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尹相振;混凝土动态破坏过程的细观数值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杨文东;坝基软弱岩体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者超;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汪辉平;岩土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69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76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