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历史人居环境营造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兴平历史人居环境营造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兴平古城 历史人居环境 营建智慧 山水格局 人文空间
【摘要】:中国每一个古代城市都有着它独特的关于营建的理念和方法。目前中国国内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方法和规划思想,是具有迫切的学术意义以及现实意义的。兴平古代城市是根植于陕西省深厚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中的。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本理论指导,以陕西省兴平市为研究对象,试图挖掘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人居环境营造智慧,在此基础之上以求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在规划方面的理念与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实际调研法与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兴平城市的发展脉络以及形态演进原因和特征的梳理,结合兴平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寻找在特殊地域环境下的中国传统城市关于城市选址、城市轴线、城市建设、城市格局、地标建筑、重要环境营造、重要工程设计几方面的经验,然后通过定量化的对比分析研究,对处于关中平原地域环境下的兴平古城的城市设计方法以及古城人居环境营造的有关思想进行总结。在城市设计中应当重视并且延续中国传统城市的山水格局,将古城与周围山水环境的联系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环境重要内容来进行整体保护,进而形成以人文与自然环境为主要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最后,本论文总结陕西关中平原地域环境下传统城市的设计方法和营造人居环境的智慧。结合自然的城市景观塑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黄山、渭水、马嵬与茂陵形成了城市的十字轴线;城市人文空间的兴建提升了城市的境界,书院与祠庙等人文空间的建设起到了化育人心的作用;城市历史遗迹的保护传承了城市精神,通过古迹的保护确保了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正与古人“迹之所存,德之所寓”的观点相契合。同时,兴平古城大尺度的城市山水格局营造以及城市重点轴线上的城市重要建筑物建设以及对景关系的营造塑造了城市空间的格局。通过兴平古城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的总结,为未来兴平及其他城市的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城市关键交通路线与城市轴线上,对建筑物实行高度控制,打通城市轴线,营造大的城市视野长廊,营造城市大尺度的山水城空间格局。
【关键词】:兴平古城 历史人居环境 营建智慧 山水格局 人文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课题的提出10-11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4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3
- 1.2.3 研究重点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15-16
- 1.4 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6-17
- 1.4.1 研究的基础理论16-17
-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17
-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框架17-20
- 1.5.1 研究的内容17-18
- 1.5.2 论文研究框架18-20
- 第二章 兴平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特征研究20-28
- 2.1 兴平历史城市自然环境背景20-24
- 2.1.1 地理位置20-21
- 2.1.2 气候特征21-22
- 2.1.3 地貌特征22
- 2.1.4 河泉分布22-24
- 2.2 山水空间结构24-25
- 2.3 社会文化环境特征25-27
- 2.4 小结27-28
- 第三章 兴平古城的历史演进28-44
- 3.1 兴平县的历代沿革28-32
- 3.2 兴平城池建设历史32-43
- 3.2.1 兴平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32-35
- 3.2.2 城池建设历史的总体概况35-36
- 3.2.3 隋至民国的城池建设历史36-38
- 3.2.4 清末兴平县城的空间布局38-40
- 3.2.5 兴平境内的教化建设40-42
- 3.2.6 兴平历史上的循吏贡献42-43
- 3.3 小结43-44
- 第四章 兴平古城空间格局与环境营造44-60
- 4.1 古城选址与自然山水环境44-46
- 4.2 古城空间格局设计46-50
- 4.2.2 城市轴线与空间格局46-48
- 4.2.3 城市整体朝向选择与空间格局设计48-49
- 4.2.4 重要道路走向选择与城市格局演变49-50
- 4.3 兴平古城的风景营造50-52
- 4.3.1 结合自然人文的风景营造50-51
- 4.3.2 兴平陵寝纪念景观的形成51-52
- 4.4 历史文化在古代城市设计中的传承52-54
- 4.4.1 历史城市设计对城市文化的影响52-53
- 4.4.2 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兴平城53-54
- 4.5 典型建筑及其环境设计54-60
- 4.5.1 兴平双塔---南塔和北塔55-56
- 4.5.2 槐花考院56
- 4.5.3 丁兰庙56-57
- 4.5.4 城隍庙57
- 4.5.5 文庙57-60
- 第五章 兴平古城人居环境历史经验总结60-70
- 5.1 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景观塑造61-62
- 5.2 城市人文空间的兴建与城市境界的提升62-65
- 5.3 城市历史遗迹的保护与精神传承65-67
- 5.4 基层人居的综合治理67-68
- 5.5 小结68-70
- 第六章 结语70-72
- 致谢72-74
- 参考文献74-76
- 图录76-78
- 表录78-80
- 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就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人居环境专项基金简介[J];住宅科技;2005年09期
2 ;第二届亚洲人居环境国际峰会召开[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6年05期
3 陈生;汤广发;汤柳华;;重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7年06期
4 ;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将于今年4月举行[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01期
5 卜琳;;大中城市人居环境总体评价及发展对策[J];城乡建设;2013年06期
6 王冬;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探析[J];新建筑;2000年05期
7 本刊编辑部;努力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J];长江建设;2001年05期
8 杨柳;从人居环境角度看西部小城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2年10期
9 徐琴;可持续发展观与优质人居环境的建设[J];学海;2002年06期
10 宁越敏,项鼎,魏兰;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笑庆;;创造优化的人居环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2 刘海音;;基于农民意愿的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3 杨新武;;社区人居环境的“人本化”设计探讨[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七卷)[C];2005年
4 朱晓东;李昌浩;李杨帆;陈姗姗;黄贤金;;苏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套技术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杨永春;;中国西部城市建筑视角人居环境——兰州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李煦明;;传统人居环境思想对创建诗意人居环境的启示[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7 洪立梅;;建设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的重要性及建议[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8 龚奇;;建成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的重要性及对策[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7卷)[C];2013年
9 杜枫;罗彦;许路曦;;从理念到行动:深圳人居环境规划编制体系与实施机制探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10 张斯华;;城镇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协调[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勾画中国人居环境发展远景[N];中华建筑报;2004年
2 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赵晖;人居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N];经济日报;2007年
3 朱冬生;关注人居环境[N];人民日报;2007年
4 武言;“十一五”规划民生优先人居环境需要统筹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王鹏飞;首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层论坛举行[N];威海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司林;让人居环境规划成为政府行动工具[N];中国建设报;2009年
7 记者 裴其娟;今年改善人居环境向县市辐射[N];郑州日报;2012年
8 记者 吕宝林;科学规划抓好试点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N];甘肃日报;2013年
9 记者 岳婷婷;认清形势 突出重点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N];鹤壁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王菲;我区千村人居环境综治已完成土建部分[N];西藏日报(汉);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浙江大学;2004年
2 汪洋;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理论与实证[D];重庆大学;2012年
3 李钰;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莉;株洲云峰湖村动迁安居房人居环境设计[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全文;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3 郝永娟;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4 杨欢;少数民族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5 刘毅;四川宝兴县夹拉村人居环境保护与营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艾丽;营建诗意的人居环境[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晓萍;新疆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静;青岛市经济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田深圳;人居环境三元性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吴冬宁;北京水源保护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75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775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