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围压条件下岩石本构模型及损伤特性
本文关键词:等围压条件下岩石本构模型及损伤特性
【摘要】:为了揭示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将连续损伤理论与非平衡统计方法相结合,建立了等围压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推导了模型参数与岩石变形破坏特征参量的理论关系,分析了砂岩以裂纹为主导的变形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岩石损伤细观上表现为原始微裂纹的扩展贯通,其宏观力学特性取决于岩石内部的细观力学响应;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岩石损伤经历演化、稳定扩展、损伤加速,直至产生破坏;随着围压的增加,砂岩的损伤劣化程度减小,损伤演化率逐渐降低,宏观上表现为岩石平均强度的增大和塑性的增强.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损伤本构模型合理可行.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岩石 本构模型 损伤力学 等围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72232,4127234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JM1003)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ACET-12-1044)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项目(11JK0525)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2.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26;3.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工程结构岩石因其结构及赋存条件的多变性,变形破坏特性极其复杂.采用适当的力学理论来研究岩石力学问题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目前岩土工程界的研究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岩石是岩体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文贵,赵明华,唐学军;岩石破裂过程的统计损伤模拟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刘成学;杨林德;曹文贵;;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反演[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3 李忠友;刘元雪;高干;杜炜;;岩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重庆建筑;2008年08期
4 谢涛,邱延峻,蒋泽中;疲劳载荷下路面的统计损伤和失效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曹文贵;张升;赵明华;;软化与硬化特性转化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6 游强;王军保;;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刘秀英;张永波;晋明杰;栗振锋;;不同采深采厚比采动岩体损伤变化规律相似模拟[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2期
8 曹文贵,张升;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岩石损伤统计分析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赵吉坤;徐道远;;大理岩三点弯曲梁弹塑性损伤破坏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李根生;廖华林;黄中伟;沈忠厚;;超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岩石损伤破碎机理[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曹文贵;赵明华;;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确定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周纪军;;20世纪以来的岩石强度理论[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5年
4 薛云亮;李庶林;徐宏斌;林峰;;考虑残余强度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杨明辉;赵明华;曹文贵;;基于破裂全过程的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6 曹文贵;张永杰;赵衡;李翔;;基于损伤阀值影响的岩石软硬化过程模拟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7 张春会;于永江;;考虑力学参数关联性的非均质材料随机概率模型[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5 张永波;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及其变形破坏规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赵伏军;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碎理论及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杨涛;工程高边坡病害空间预测理论及其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杨明辉;岩质陡坡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梁正召;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10 宋飞;石膏角砾岩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卫卫;含硫化物矿山AMD蚀化诱发滑坡的宏观力学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倩;隧道施工过程围岩损伤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吕晓涛;深厚富水基岩井筒冻结壁砂质泥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傅强;工程软岩蠕变理论及其支护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5 张升;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损伤统计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谢圣纲;大跨度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及可靠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王泓华;岩石应变软硬化特性转化的统计损伤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杨丽娟;岩石细观统计损伤数值模型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9 莫瑞;岩土变形过程模拟的统计损伤方法新探讨[D];湖南大学;2008年
10 陈龙;高速公路桥隧下伏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文贵,方祖烈,唐学军;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2 徐卫亚,韦立德;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流;;不破坏样品对受应力岩石的内部裂隙进行观察[J];地震地质译丛;1979年05期
2 А.В.Вихерт;张维根;;根据任意形态晶粒测定岩石的变形量[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3 金丰年,范华林;岩石的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马金宝;张毅;马向前;;岩石(体)应力扩容试验及本构进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5 贺智慧;;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J];山西焦煤科技;2012年07期
6 金汉平;岩石变形的特性及其时间因素[J];力学学报;1976年04期
7 刘钧;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组分析岩石变形破坏的数值方法[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8 何绍勋;变形岩石的应变分析[J];地质与勘探;1982年02期
9 王宝善,陈楻,葛洪魁,宋丽莉,Wong Teng-Fong;高孔隙岩石变形的离散单元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10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6 褚卫江;低孔隙度岩石细观本构模型及损伤—渗流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金解放;静载荷与循环冲击组合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赖勇;岩石(体)宏细观复合损伤理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刘冬桥;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及变形破坏过程的混沌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杨丽娟;岩石细观统计损伤数值模型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3 翟小洁;岩石在单轴受荷条件下的超声波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5 高红梅;高温作用下岩石渗透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6 张志雄;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马艺;岩石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分叉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8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鹏;岩石单轴加载声发射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10 陈群龙;水对岩石受力红外辐射影响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5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79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