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导则制定
本文关键词: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导则制定
更多相关文章: 消能减震结构 ETABS SAP2000 实用设计方法 减震目标
【摘要】:近年来,随着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抗震中。虽然国外存在多本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2013)中也增加了消能减震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的规定,在吸收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列出了一些关于消能减震设计的原则性条文,但很难被一般的工程师掌握并运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中。而且消能减震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具体设计问题没有确定的标准,这使得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和设计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本文就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位移相关型消能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结合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和SAP2000,提出了适合上述两类消能器的实用设计方法,以使消能减震结构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首先,本文介绍了消能减震结构的耗能减震原理,接着从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出发,详细介绍了其构造及力学模型。然后,本文对消能减震结构基于ETABS或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具体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将其对减震结构的模拟、消能器的模拟以及减震结构的计算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证明目前采用ETABS或SAP2000软件可以完成对减震结构的设计分析。最后,本文基于粘滞消能器和剪切型金属抗震消能器提出了一套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减震结构设计流程。在此流程基础上,通过对多个实际工程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消能减震结构减震目标确定的具体方案、消能减震结构中消能器的具体布置原则,以及在消能减震结构配筋的基础上研究了提高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准确性的方法。本论文的工程背景真实,得出的一些定量和定性结果对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可以为今后的消能减震设计导则的制定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结论。
【关键词】:消能减震结构 ETABS SAP2000 实用设计方法 减震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5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引言(选题思想)11-12
- 1.2 国内外消能减震结构应用情况12-13
- 1.3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标准(导则)的发展情况13-14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14-16
- 第二章 消能减震结构理论概述及现有设计方法16-43
- 2.1 消能减震结构理论概述16-28
- 2.1.1 消能减震结构基本概念16
- 2.1.2 消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的原理16-18
- 2.1.3 消能器的分类及力学性能18-22
- 2.1.4 消能器的滞回特性及恢复力模型22-24
- 2.1.5 减震结构的力学原理24-28
- 2.2 消能减震结构的常用设计方法28-30
- 2.3 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30-43
- 2.3.1 结构力学分析30
- 2.3.2 线性静力分析30-32
- 2.3.3 线性动力分析32-37
- 2.3.4 非线性静力分析37
- 2.3.5 非线性动力分析37-43
- 第三章 速度相关型消能减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43-94
- 3.1 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设计43-44
- 3.2 粘滞消能器减震结构设计步骤及实例44-94
- 3.2.1 确定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目标45-69
- 3.2.2 确定消能减震结构附加阻尼比69
- 3.2.3 确定粘滞消能器参数、型式及数量和布置位置69-87
- 3.2.4 建立ETABS或SAP2000模型进行模型对比87-88
- 3.2.5 选取地震波88-89
- 3.2.6 弹性时程分析89
- 3.2.7 复核附加阻尼比89-91
- 3.2.8 消能减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91
- 3.2.9 配筋包络设计91-92
- 3.2.10 消能器周边构件设计及计算92-94
- 第四章 位移相关型消能减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94-127
- 4.1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94
- 4.2 剪切型金属抗震消能器减震结构设计步骤及实例94-127
- 4.2.1 确定消能减震结构减震目标95-114
- 4.2.2 确定消能减震结构附加刚度、附加阻尼比114
- 4.2.3 确定剪切型金属抗震消能器布置方案114-124
- 4.2.4 建立ETABS/SAP2000模型进行模型对比124
- 4.2.5 选取地震波124
- 4.2.6 弹性时程分析124
- 4.2.7 复核附加阻尼比及附加刚度124-126
- 4.2.8 弹塑性动力分析126
- 4.2.9 配筋包络设计126
- 4.2.10 消能器周边构件设计及计算方法126-127
- 第五章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实例及结论建议127-149
- 5.1 消能减震结构实例127-146
- 5.1.1 工程概况127-128
- 5.1.2 模型对比验证128-129
- 5.1.3 减震结构弹性时程分析129-137
- 5.1.4 复核附加阻尼比137-139
- 5.1.5 减震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139-146
- 5.2 结论及建议146-149
- 参考文献149-153
- 致谢153-155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2 杨淑红;;消能减震原理与技术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年05期
3 李芳,陈平;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陕西水力发电;1998年02期
4 林新阳,周福霖;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3期
5 张建业;消能减震技术[J];中外建筑;2005年04期
6 张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7 王曙光,刘伟庆;宿迁市教育大厦消能减震设计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8 严东方;;浅谈消能减震结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8期
9 刘中强;靳金平;;消能减震结构的应用研究[J];铁道建筑;2006年10期
10 韩雪;史有涛;薛彦涛;;消能减震技术在大型体育场馆中应用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勇;;浅谈消能减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张建宇;王曙光;;消能减震钢筋砼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张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程选生;贾传胜;杜修力;;消能减震技术在结构抗震加固改造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5 臧登科;贺丽丽;颜志淼;;浅谈消能减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韩家军;佟建国;;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应用的优越性[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阎兴华;;复合摩擦消能减震结构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8 赵光伟;裴星洙;李鹏;刘正伟;;消能减震结构的损伤集中分布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9 蔡文章;陈清祥;潘琪;;探讨消能减震技术于加层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10 苏冠兴;李世宏;;中小学教学楼消能减震设计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陈飞燕;我省首个减震加固技术研发中心揭牌[N];四川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严斌;加个支撑 受损大楼变8度设防[N];成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翁大根;消能减震结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前恩;钢筋混凝土消能减震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2 冯立力;基于自复位耗能支撑的结构减震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李子莹;消能减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4 刘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导则制定[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曹均龙;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的实用化改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耿庆和;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减轻建筑扭转震动的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7 陈廷君;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贾传胜;框架增层改造中消能减震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9 林智勇;消能减震结构降度设计新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10 赵斌华;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11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1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