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的二维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的二维数值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裂隙岩体 软弱夹层 应力-应变曲线 数值模拟
【摘要】:岩体通常含许多不同尺度的裂隙,因而力学性质非常复杂。由于现场测试及常规实验室试验常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其不能准确反映岩体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二维情况下的完整岩体和含不同倾角的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单轴和双轴压缩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岩体变形的应力-应变曲线。该类曲线能反映裂隙对岩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对于指导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并且为获取岩体力学参数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关键词】: 裂隙岩体 软弱夹层 应力-应变曲线 数值模拟
【基金】: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2012KYTD104) 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YC140320) 青岛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JK2014-9)联合资助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Xie Yun-yue,Xiao Hong-tian,Yan Qiang-gang.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cro-mechanical parameters for fractured rock masses[J].Geology and Exploration,2015,51(2):0376-0382.岩体从变形到破坏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岩体的力学性质多由实验室试验获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Applications of 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 (RFPA) method[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杰;程鹏;李海英;高后秀;;金属断裂特性与IPE孕震模式的类比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曹海莹;窦远明;侯立勋;;加权组合模型在路基稳定性评判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Study on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fractured rock masse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S1期
4 张强;张鹏;汪国欣;;射孔对煤层扩孔段地应力分布影响的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4期
5 何丹;;加筋土技术在土石坝滑坡治理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11年02期
6 武尚;李利文;李世佳;;岩体结构面与水耦合关系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唐世斌;唐春安;梁正召;;接触面损伤演化过程的数值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11年01期
8 顾凤祥;阎长虹;许宝田;;大型剪切试验在边坡工程上的应用[J];江苏建筑;2011年03期
9 周莲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结构面剪切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04期
10 李永红;彭振斌;杨明;李俊;;三维锯齿型结构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晓楠;张国新;;裂隙岩体宏观力学特性数值实验的流形元法[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晓平;王思敬;王幼明;韩庚友;;二维离散元模拟抗滑桩的折算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宋战平;李宁;程建铝;;高拱坝-地基相互作用中几个相关问题的初步浅析[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潘鹏志;冯夏庭;周辉;;脆塑性岩石单轴压缩破坏过程的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型[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冲击矿压的非线性非连续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6 沈珠江;陈铁林;;岩土破损力学: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谭云亮;马志涛;李铁增;颜伟;;岩石细观破坏自组织演化的PCA模拟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杜春志;刘卫群;茅献彪;;非协调数值方法及岩石材料脆断研究综述[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金余;刘石;;大理岩冲击加载试验碎块的分形特征分析[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许国安;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损伤机理及破裂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李尤嘉;膏溶角砾岩水损伤特性和机理的细观力学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永杰;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王晓春;金属材料韧性断裂模式的分析及其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9 杜忠华;动能弹侵彻陶瓷复合装甲机理[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10 康健;随机介质固热耦合数学模型与岩石热破裂数值实验[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吕海波;岩石三维内部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贺续文;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6 杨泽;云南某露天矿东采区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念岗;运裕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雍睿;室内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10 贾洪强;岩石节理面表面形态与剪切破坏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青文;块体单元法及其在岩体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2 祁生文;伍法权;孙进忠;;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3年S1期
3 许传华,任青文,李瑞;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3年02期
4 杨卫;细观力学和细观损伤力学[J];力学进展;1992年01期
5 陶振宇;试论岩石力学的最新进展[J];力学进展;1992年02期
6 夏蒙棼,韩闻生,柯孚久,,白以龙;统计细观损伤力学和损伤演化诱致突变(Ⅱ)[J];力学进展;1995年02期
7 唐春安;脆性材料破坏过程分析的数值试验方法[J];力学与实践;1999年02期
8 王学滨;剪胀对岩样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5期
9 胡卸文;无泥型软弱层带的强度参数[J];山地学报;2000年01期
10 李维光;张继春;;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拟静力分析[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张宜虎;岩体等效水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杨建平;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红亮;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的尺度效应及REV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2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3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4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刘泉声;吴月秀;刘滨;;应力对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影响的离散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6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李文婷;;多组贯穿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7 王月英;姚军;黄朝琴;;裂隙岩体流动模型综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杨建平;陈卫忠;吴月秀;谭贤君;;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张量数值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9 周志芳;裂隙岩体三维渗流问题的边界元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4期
10 刘培泰,张景德,王乃光,潘和平,刘吉善;裂隙岩体强度试验单点法及其前景[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建平;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路亚妮;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试验及破坏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勇;稀疏裂隙岩体三维饱和水流—传热及热应力半解析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薛娈鸾;裂隙岩体的渗流与应力应变耦合的复合单元算法[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辛;基于等效渗透张量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存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利戈;多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白兰兰;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张海波;动、静荷载作用下不同倾角裂隙岩体力学性能试验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韩松峰;裂隙岩体在水—岩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分析及其加固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项吕;渗流影响下裂隙岩体损伤断裂机制的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徐剑;层状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特性的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健;裂隙岩体热—水—力三场耦合米级尺度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齐曲;裂隙岩体的随机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赵林;基于分形理论的裂隙岩体注浆扩散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3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