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刚度比对梁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等效刚度比对梁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转换梁 设计理论 抗震性能 反应谱 时程分析
【摘要】:梁式转换层结构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该类结构做了大量研究,也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结论。但对这类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还不太完善,现有文献在研究转换层位置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时,大多是直接提高转换层的位置,这样同时改变了影响转换层结构受力的主要因素—等效刚度比γe。为了更好地研究转换层位置对这类结构的影响,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在γe不变时提高了转换层的位置。现有文献在研究等效刚度比γe对该类结构在地震中受力的影响时,往往是通过改变单一参数来改变γe的值,本文是通过改变4个参数取得不同的γe值,结果发现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得到的不同γe值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内容:1.应用SAP2000建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计算模型,采用反应谱法分析该结构在X、Y向地震作用下的各项抗震指标的变化规律;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该模型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顶点加速度及底层剪力在剪力墙、框支柱之间的分配情况。2.当等效刚度比γe不变时,提高转换层位置(转换层分别设置在2、3、5、7层),采用反应谱法对各个模型进行分析,提取各项抗震指标,研究转换层位置对整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3.在转换层设置高度一定时,通过改变框支柱截面尺寸、转换层上部剪力墙厚度、转换层下部核心筒墙体厚度、转换层及以下楼层的梁截面尺寸,得到16个不同的等效刚度比γe值,建立16个计算模型,来研究不同γe值对整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4.研究了转换梁上部剪力墙内洞口、转换梁跨高比、转换梁跨内落地墙长度对转换梁内力变化的影响。5.根据转换层设置高度和等效刚度比γe的不同取值,共建立9个计算模型,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研究各模型在三组地震波作用下的楼层剪力、顶点位移、顶点加速等的变化趋势;提取转换梁、框支柱的内力数据,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关键受力构件内力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转换梁 设计理论 抗震性能 反应谱 时程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73.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引言11
- 1.2 转换层的功能11-13
- 1.3 转换层结构的分类13-15
- 1.4 转换层结构研究历史15-17
- 1.5 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7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7-19
- 第2章 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理论19-29
- 2.1 梁式转换层的分类及受力特性19-20
- 2.1.1 梁式转换层的分类19
- 2.1.2 梁式转换层的受力特点19-20
- 2.2 转换层的设计原则20-26
- 2.2.1 转换层的竖向布置20-22
- 2.2.2 转换构件的水平布置22-23
- 2.2.3 转换层设置位置23-24
- 2.2.4 转换层上、下楼层刚度突变的控制24-26
- 2.3 梁式转换层的设计与构造26-28
- 2.3.1 转换梁的设计与构造26
- 2.3.2 转换柱的设计与构造26-27
- 2.3.3 转换层楼板的设计与构造27
- 2.3.4 剪力墙、筒体的设计与构造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29-38
- 3.1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29-30
- 3.1.1 静力法阶段29
- 3.1.2 反应谱法阶段29-30
- 3.1.3 时程分析法阶段30
- 3.2 现阶段我国主要抗震设计方法30-36
- 3.2.1 底部剪力法30-31
- 3.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1-35
- 3.2.3 时程分析法35-36
- 3.3 SAP2000有限元软件介绍36-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工程实例抗震性能分析38-53
- 4.1 工程背景38-41
- 4.2 模态分析41-42
- 4.3 反应谱法分析结果42-44
- 4.4 弹性时程分析44-52
- 4.4.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45-46
- 4.4.2 时程分析计算结果46-52
- 4.5 本章小结52-53
- 第5章 参数变化对转换层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53-93
- 5.1 转换层的位置对结构抗震特性的影响53-61
- 5.1.1 模态分析和数据对比53-55
- 5.1.2 楼层位移及剪力55-61
- 5.2 等效刚度比对结构抗震特性的影响61-71
- 5.2.1 计算模型61-62
- 5.2.2 自振周期62-64
- 5.2.3 结构位移与剪力64-71
- 5.3 转换梁受力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71-80
- 5.3.1 剪力墙内洞口尺寸对转换梁受力性能的影响71-76
- 5.3.2 跨高比的变化对转换梁受力性能的影响76-78
- 5.3.3 落地剪力墙的变化对转换梁受力性能的影响78-80
- 5.4 整体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80-88
- 5.4.1 基底剪力80-81
- 5.4.2 楼层剪力81-84
- 5.4.3 顶点位移与加速度84-88
- 5.5 关键受力构件的弹性时程分析88-91
- 5.6 本章小结91-93
- 结论与展望93-95
- 致谢95-96
- 参考文献96-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作超;王洪岭;;限制屈曲支撑布置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0年04期
2 李飞燕;;无粘结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对比[J];福建建筑;2008年11期
3 刘立军;贾明明;;能力谱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定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11年S1期
4 吴世英;;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中的几个问题[J];工程抗震;1985年03期
5 李旭;Carlos Estuardo Ventura;何敏娟;;近断层地震动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金铁红;;关于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的分析探讨[J];门窗;2012年11期
7 龚思礼;;几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与改进——第七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报告简介[J];地震工程动态;1981年02期
8 于洋;;配筋混凝土砌块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2期
9 李新;;安徽地区农居房屋悬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1年03期
10 王中心;;转换层位置改变对缀板式转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军;贾明明;;能力谱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定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沛;董佩伟;赵昕;;施工过程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黄慎江;王凤云;;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与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张琳;李晶;张德龙;程华群;;带转换层超高层住宅结构抗震性能设计[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唐岱新;朱本全;王凤来;安成虎;张前国;李庆刚;薛宏伟;;底层大开间框剪组合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伍云天;代崇民;;超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评价体系与方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和萍;;拱式转换层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9 顾云磊;钱江;;复杂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计算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10 闵珍;孙伟民;郭樟根;綦佳杰;;钢筋混凝土-砌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徽;体型收进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及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刘劲松;带高位大跨转换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李检保;SRC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非线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猛;基于改进pushover方法的BRB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损伤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冬梅;不同冗余度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3 金越;竖向布置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晓真;不规则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赵彦波;双肢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滕超;基于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不同地基条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靳雨欣;某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析研究[D];西华大学;2015年
8 罗中皓;隔层楼盖不确定性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9 谭心怡;采用Y形梁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10 叶浩;超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非线性抗震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50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50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