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形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安全性评估
本文关键词:基于变形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安全性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 构件变形 抗震安全性评估 层间位移角 长周期反应谱影响系数
【摘要】:将结构整体变形和构件变形作为双重控制指标,提出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对按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典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以层间位移角作为大震性能评估的唯一标准存在不足,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结构构件损伤没有直接关系,统计得出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200;引入长周期反应谱影响系数以考虑地震波反应谱形状的影响,并给出建议影响系数取值为0.9~1.05;Ⅱ类~Ⅳ类场地土中7度及7.5度抗震设防的模型均满足安全性要求,8度设防出现个别模型不满足安全性要求。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构件变形 抗震安全性评估 层间位移角 长周期反应谱影响系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221)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014ZC16)
【分类号】:TU398.2;TU352.11
【正文快照】: 0引言在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结构抗震采用“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即小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1],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验算。该方法采用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整体变形指标,能较好地控制结构的整体性能,但无法直接评估构件的实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启旺;许浒;吴昊;张扬;刘国钦;;砖砌体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2 李欣;赵兵;;扭转效应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9年S1期
3 荣维生;王亚勇;;层间位移角比在高层转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07年08期
4 蒋欢军;胡玲玲;应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的关系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1年06期
5 廖俊君;邹仁华;;桁架转换层设置在不同高度处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09期
6 蒋欢军;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7 钱稼茹;徐福江;;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变形解构规则[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8 杜永峰;张尚荣;李慧;;近断层地震作用下串联隔震体系下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郭靖;陈健云;;均质地基地铁车站对临近建筑层间位移角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10 郭远翔;梁宇;;基于损伤分析的RC少墙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琏;王森;;论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控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欣;赵兵;;扭转效应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顺泉;赵谦;陈玲;赵艳静;;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泽松;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控制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宋朕;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3 赵静;性态谱参数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广兵;直接基于位移的PP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参数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黄悠越;基于构件性能的RC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航;基于微振检测评估结构抗震能力[D];广西大学;2007年
7 黄强;双向地震作用下不同强度等级配筋的框架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3年
8 宋红;河南许昌智者大师纪念堂法华阁结构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9 高永东;细长支撑组钢框架结构体系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10 崔喜田;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57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5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