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破坏准则下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斜条分法
本文关键词:非线性破坏准则下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斜条分法
更多相关文章: 极限分析上限法 非线性破坏准则 安全系数 多点切线法 斜条分法
【摘要】:考虑坡顶均布荷载和地震效应典型情况下,将边坡滑体进行任意斜条块划分,建立了具有倾斜界面的多块体破坏模型。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和非线性摩尔-库仑破坏准则,考虑岩体内正应力的不均匀性,引入多点切线法和强度折减法推导得出边坡临界破坏状态下的安全系数Fs通用计算公式。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对安全系数Fs的目标函数进行最优化计算,并与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误差不超过3.565%,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对比传统单点切线法计算结果,多点切线法较单点切线法获得的边坡安全系数值偏小,表明了多点切线斜条分法偏于保守,是安全的。参数分析表明坡顶均布荷载、地震效应和非线性参数均对边坡安全系数及潜在临界滑裂面有重要影响。多点切线法引入非线性摩尔-库仑破坏准则对边坡进行稳定性极限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
【关键词】: 极限分析上限法 非线性破坏准则 安全系数 多点切线法 斜条分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08522,No.51478477)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No.2012122033,No.2014122006)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No.2012SK3231)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1952年,Drucker[1]首次建立了土体极限分析理论,为求解土体稳定性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从此采用极限分析理论的各种岩土稳定性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极限分析方法因其明确的物理意义和严格的解答范围[2],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Chen[2?3]、Donald[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路路;潘秋景;杨小礼;;纯黏土坡三维动态上限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2 刘秀军;贺建清;;径向条分极限分析法在土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矿冶工程;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重军;雷鸣;夏力农;;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挤土效应理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2 汤世才;;工程静压桩桩端扩张压力评价[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潘林有;利用园孔扩张理论分析静压桩挤土效应[J];地下空间;1999年03期
4 孙雨明,高广运,邱畅,梁涛;帽子模型在强夯动应力计算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2003年02期
5 薛永利;楼晓明;朱正望;;初始半径对柱孔扩张问题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6 李忠献;刘杨;田力;;单侧隧道内爆炸荷载作用下双线地铁隧道的动力响应与抗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田力,李忠献;地下爆炸冲击波引起的基底滑移隔震建筑的动力响应[J];爆炸与冲击;2004年01期
8 赵炼恒;李亮;但汉成;罗苏平;任东亚;;极限上限分析中“切线法”引入非线性破坏准则的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8期
9 高文信;黄英;;220kV丽江变电所注浆加固地基失败原因探讨[J];城市勘测;2007年06期
10 徐德馨;唐传政;彭汉发;张杰青;施木俊;;“中心岛法”斜支撑基坑开挖坡比探讨[J];城市勘测;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池香;秦华礼;;基于渗透稳定性分析的尾矿库坝体稳定性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胡亚元;;非平衡态热力学在岩土工程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根龙;伍法权;李巨文;刘海燕;常中华;;公路岩质边坡后缘张裂缝发生位置的预测方法[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根龙;伍法权;张军慧;刘建有;刘彤;;变形体条件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敏华;刘国楠;;软基上路堤稳定性的能量分析法[A];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苏会锋;王海亮;;Tresca材料球形腔体扩张衬砌问题的弹塑性解[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永亮;李新星;;地震作用下加筋土坡临界高度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8 廖红建;张新善;李震东;;含水量变化对桩土复合体强度特性的影响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9 刘洪林;张东升;管伟明;李虎威;;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大鹏;雷勇军;;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敬源;井壁稳定性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王德广;金属粉末高致密化成形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邹健;桩端后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及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青松;加强型袋装砂井综合治理可液化砂土—淤泥质软粘土互层地基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宋毅;热—电—力耦合作用下铁基粉末成形过程的建模及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克瑾;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张朝霞;基于MSCT的感兴趣血管段CAG最佳视角和冠脉运动估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涛;煤矿开采岩层与地表变形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丽刚;基于ABAQUS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杜西岗;具有减压平台的土钉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与稳定性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明东;CFG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及其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凯;考虑虚土桩扩散角时桩土动静特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小菊;水泥搅拌土植入工形桩围护墙在粉砂土层基坑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娜;苦果箐尾矿库回采过程中坝体的安全性分析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吴迪;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陈宇佳;端部扩大型锚杆受力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峰;阳军生;;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确定的极限分析方法[J];工程力学;2008年07期
2 钟万勰;极限分析中新的上、下限定理[J];力学学报;1983年04期
3 王成华,夏绪勇,李广信;基于应力场的土坡临界滑动面的遗传算法搜索[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李新坡;何思明;徐骏;王成华;;预应力锚索加固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极限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李亮,迟世春,林皋;引入和声策略的遗传算法在土坡非圆临界滑动面求解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5年08期
6 夏小和;韩长玉;王建华;;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ree-Dimensional Stability of Limited Slopes[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詹永祥;土钉支护机理与稳定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古小初;基于能量理论的土钉支护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黄希来;土钉支护技术的工作机理和工程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令希,锺万勰;论固体力学中的极限分析并建议一个一般变分原理[J];大连工学院学刊;1964年01期
2 郝兆星;;均布压力下波纹管极限分析和试验[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3 钱令希,王志必;结构极限分析和安定分析—温度参数法[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9年01期
4 Jun W. Lee;H. Gordon;Jensen;陈淑英;;利用线性规划进行铁塔的极限分析和设计[J];电力建设;1987年04期
5 袁祖培,赵树山,张秋华;吊耳的极限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1991年02期
6 王洪生;;结构极限分析的荷载分配系数法[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7 高秀华,翟振东;结构极限分析的一种新的分域平衡方法[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8 范业立;;立式圆柱壳受液压荷载的极限分析[J];华南工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9 傅其信;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用位移法进行框架结构的极限分析[J];华南工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10 严平,龚晓南;箱形基础的极限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杰;沈珠江;马桂云;刘计山;;极限分析原理及其在土工问题中的应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2 刘应华;岑章志;徐秉业;;三维结构极限分析的数值方法[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熊慧而;;结构极限分析理论中的几个问题[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4 曹平;Peter Gussmann;李志勇;;岩土工程极限分析的运动单元法[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杨彬;刘应华;岑章志;徐秉业;;含体型缺陷管系结构的上限极限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6 年廷凯;栾茂田;郑德凤;鲁志杰;;复杂荷载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的上限极限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王志必;;网架空心球节点的极限分析[A];第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4年
8 周朝阳;;塑性理论在混合材料复杂结构复合受力极限分析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9 范存新;;钢筋混凝土圆球壳基于双剪屈服准则无矩理论的极限分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10 董军;王琪;刘庆振;李文莉;戴卜云;;基于纤维铰模型和时变结构理论的钢结构极限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齐武;基于锥形规划理论的数值极限分析下限法及其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2 孙平;基于非相关联流动法则的三维边坡稳定极限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雪;结构下限极限分析的一种算法及其实现[D];河海大学;2007年
2 张晓曦;边坡工程稳定性极限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付江山;圆形浅基础地基承载力极限分析与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0年
4 姚伟军;复杂几何形状及边界条件钢砼薄板非线性有限元极限分析和可视化程序开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李凤;吸力式基础三维极限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6 韩选民;复杂几何形状及边界条件钢筋混凝土薄板非线性有限元极限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赵飞;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圆形基坑抗隆起稳定分析[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62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6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