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后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冻融循环后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预应力混凝土梁 预应力度 冻融循环 受弯性能
【摘要】:为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制作了普通混凝土梁和预应力度分别为0.35,0.52和0.62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各4根,将构件经历一定次数的冻融循环后进行静力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表明,预应力度和冻融循环次数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影响比较明显,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明显下降。中、低预应力度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下降的速率较高预应力度混凝土梁的缓慢。冻融循环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可按规范相关公式计算,极限弯矩也可按规范公式计算,但需考虑综合影响系数。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梁 预应力度 冻融循环 受弯性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445,51278230,50978224)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ZZ12-0655)
【分类号】:TU378.2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后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性能,既可为现有结构构件进行耐久性评定和剩余寿命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也可对新建工程结构构件进行耐久性设计提供技术参考。目前,关于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材料方面,对混凝土结构冻融循环后的受力性能研究较少。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刁波;孙洋;马彬;;混合侵蚀和冻融交替作用下持续承载钢筋混凝土梁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S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桐,张杰,刘训良;预应力梁后张法施工梁与板间出现裂缝原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2 葛军,张新培;钢筋混凝土超长结构无缝设计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3 贾英杰;丁永刚;姚谦峰;;N_u—M_u曲线中菱形区概念在矩形混凝土柱大小偏压判别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4 余琼;陆洲导;;纤维材料环向缠绕加固混凝土偏压柱受力性能研究(Ⅱ)[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5 刘西拉;陈溪;;关于建立拉/压弯剪扭统一计算公式的讨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6 夏成建;宋晓冰;;局部粘结退化钢筋混凝土梁变形计算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7 杜德平;同条件养护试块之我见[J];安徽建筑;2005年03期
8 赵军,金朝晖,马玉欣;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粘结锚固[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崔应华;姚勤辉;杨梅萍;戴民;;基于混凝土应力应变非线性特性的实测基坑混凝土支撑轴力的计算[J];大坝与安全;2009年06期
10 王伟;何小元;尹兰;;光测法在混凝土表面裂缝测量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超;钢筋混凝土构件腐蚀疲劳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海京;公路隧道健康诊断计算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董春敏;不等肢配箍矩形截面框架柱斜向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白丽丽;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可靠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刘光万;基于不完备信息的PC箱梁桥结构损伤评估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姜军;大跨度连续刚构拱组合桥结合部受力行为与锚固区局部应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陈溪;复合受力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统一表达[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陈思佳;冻融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李强;荷载和环境作用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俞谕;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及其节点的抗震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商怀帅,宋玉普,覃丽坤;普通混凝土冻融循环后性能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5年02期
2 袁迎曙,余索;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退化[J];建筑结构学报;1997年04期
3 孙洋;刁波;;混合侵蚀与冻融环境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退化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S1期
4 孙洋;刁波;;混合侵蚀与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力学性能劣化试验[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安;受冻融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和冻融过程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武谷;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的预防及处理[J];桥梁建设;2003年S1期
2 唐诗明;目前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存在的问题[J];铁道建筑;1989年03期
3 赵付安;;谈加大预应力混凝土梁跨度的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年03期
4 孟庆伶;早期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调查[J];铁道建筑;2001年11期
5 沈柏臣,赵治冶,王丽华;预应力混凝土梁鉴定试验及其结果判定[J];铁道建筑;2002年08期
6 邱文亮,姜萌;部分约束预应力混凝土梁分析[J];世界桥梁;2002年04期
7 张战冰,刘伟;如何治理T型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纹[J];吉林建材;2002年04期
8 畅君文,贾辉,姜丽霞;某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事故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5期
9 钱卫;胡世德;薛伟辰;;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长期变形计算[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6期
10 申健;张志国;;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玉兰;;预应力混凝土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设备的改进[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2 尚仁杰;张强;周建锋;曾昭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强度试验研究[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继锋;马新峰;;超长无黏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质量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4 李亮平;林清;周成昀;刘泽宇;罗道荣;陈小佳;张谢东;;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的挠度预控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5 郭晓辉;张新乐;曹海;李砚召;;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6 甘敢;;碎石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中小桥梁中的简便应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7 袁建力;朱烨;胡德虎;;预应力混凝土梁弯矩—曲率基本曲线的简捷算法[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郑文忠;谭军;解恒燕;王英;;带过渡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方法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熊辉霞;张耀庭;司马玉洲;;基于损伤理论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弹性模量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10 叶见曙;鞠金荧;吴文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拓宽的若干问题探讨[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少伟;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瑞鸽;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动力性能研究及有效预应力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肖峗;预应力混凝土梁超载疲劳刚度退化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谭军;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刘灿;横向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及预应力损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进洲;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疲劳力学行为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7 张利梅;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延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多泽卓;双作用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博;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刚度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刘猛;先压法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载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袁丽莉;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参数评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乔墩;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原理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6 程守玉;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国印;后压法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毛伟;腐蚀预应力混凝土梁静动力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郑升宝;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3年
10 徐荣;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冻融循环和氯离子腐蚀后受力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3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6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