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山居”空间原型与王澍建筑哲学
发布时间:2017-09-18 15:16
本文关键词:“水岸山居”空间原型与王澍建筑哲学
【摘要】: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巨大的建设量、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构成[1]4-8了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现实语境。在这种现实语境下,一方面很多中国建筑师进入一种无根漂浮状态,致使我们大多数建筑师盲目追求国际潮流,多数建筑作品没有自我价值,另外一方面我国出现一大批本土实验建筑师,3他们以当地独有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建造技艺、地方材料等为基础营造当地本土建筑学。王澍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尤为突出。2012年,王澍荣获的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获奖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界实验的一种认可。本文以王澍获奖之后第一个大型公建“水岸山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水岸山居”是王澍作品集大成者,也是王澍建筑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个。本文对“水岸山居”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评价,一方面希望对王澍有关“水岸山居”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反思。另一方面希望以“水岸山居”作为主线王澍的其他作品为辅,能对王澍建筑哲学有一定的认识与解读,也希望能对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当前现状产生一定反思与启发。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水岸山居”设计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建筑师本人进行系统的介绍,时代背景包括当今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现状以及中国建筑行业对于现状进行的反思;地域环境包括三个层次包括宏观层次上王澍扎根的江南水乡杭州;中观层次“水岸山居”所处的象山校区;微观层次及水岸山居所处的具体场地。然后对建筑本人王澍多重的身份进行一一剖析,以及他之前的一些作品进行总结。鉴于前面对所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建筑师本人阐述的基础上,得出王澍从三个传统领域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为原型进行本土营造;第二部分从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建造技艺四个方面对“水岸山居”进行详细系统的解析与研究并穿插王澍其他作品的解析与研究。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及通过对“水岸山居”的系统的解析首次希望能对“水岸山居”这个建筑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总结,然后以“水岸山居”作为切入点希望能对王澍建筑哲学有一定的认识,并希望以王澍作为个人对建筑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原型 本土营造 山水画 传统村落 古典园林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1
- 1.1 课题来源11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3
- 1.2.1 课题研究的背景11-12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12-13
- 1.3 研究内容、研究现状13-19
- 1.3.1 研究内容13-16
- 1.3.2 研究现状16-19
- 1.4 研究方法19-20
- 1.5 研究框架20-21
- 2“水岸山居”概况21-45
- 2.1 初感“水岸山居”22-25
- 2.2 所处宏观地域环境——杭州25-26
- 2.3 场地分析26-33
- 2.3.1 背山面水的场地26-27
- 2.3.2 周边环境分析27-32
- 2.3.3 场地特征32-33
- 2.4“水岸山居”创作历程33-34
- 2.5 建筑师本人34-42
- 2.5.1 多重身份34-38
- 2.5.2 传统文化的回归—蛰伏十年38-39
- 2.5.3 西方理论的影响—现象学、类型学39-41
- 2.5.4 建筑实践41-42
- 2.6“水岸山居”设计理念42-43
- 2.6.1 重返“自然之道”设计理念42-43
- 2.6.2 基于原型的本土营造的设计理念43
- 2.7 本章小结43-45
- 3“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45-65
- 3.1 两个村子45-47
- 3.1.1 宁波慈溪古镇45-46
- 3.1.2 湘西洞庭溪村46-47
- 3.2 建筑布局—重返自然之道47-48
- 3.3 村落场所空间营造48-55
- 3.3.1 场所与场所精神48-49
- 3.3.2 村落结构营造49-53
- 3.3.3 生活场所的重建53-55
- 3.4 村落形态:类型的提取丰富差异的细节55-62
- 3.4.1 合院类型提取55-59
- 3.4.2 巷道类型59-61
- 3.4.3 丰富差异的细节61-62
- 3.5 总结62-65
- 4“水岸山居”园林意境营造65-91
- 4.1 疏密得宜——位置经营66-75
- 4.1.1“水岸山居”布局的疏密67-68
- 4.1.2“水岸山居”空间的疏密68-72
- 4.1.3“水岸山居”时空的疏密—“25处景”72-75
- 4.2 曲折尽致——空间叙事75-83
- 4.2.1 多种路径选择75-77
- 4.2.2 迂回曲折77-81
- 4.2.3 层层院落81-82
- 4.2.4 出人意外82-83
- 4.3 眼前有景——借景、框景83-86
- 4.4 园林类型提取86-89
- 4.4.1 太湖石86-87
- 4.4.2 门洞87-88
- 4.4.3 廊道88-89
- 4.5 总结89-91
- 5“水岸山居”画意营造91-105
- 5.1 游观的设计92-93
- 5.2“水岸山居“如画观法93-100
- 5.2.1 四种视线93-94
- 5.2.2 两种剖面视野94-97
- 5.2.3 三远97-100
- 5.3 两种移动视点100-101
- 5.3.1 垂直方向移动——一副山水立轴100-101
- 5.3.2 水平方向移动——一副山水长卷101
- 5.4 模山范水101-102
- 5.5 总结102-105
- 6“水岸山居”建造技艺105-113
- 6.1 民间建造智慧105-109
- 6.1.1 瓦爿墙105-106
- 6.1.2 夯土墙106-109
- 6.1.3 竹编混凝土墙109
- 6.1.4 斩假石109
- 6.2 屋顶营造109-111
- 6.3 自然材料的运用111
- 6.4 总结111-113
- 7 关于王澍建筑哲学113-121
- 7.1 文人与匠人113-115
- 7.2 自然与建筑115
- 7.3 全球化与本土化115-117
- 7.4 传统与现代117-119
- 7.5 乡村与城市119
- 7.6 建筑文本与建筑实践119
- 7.7 建筑实验与建筑实践119-120
- 7.8 总结120-121
- 8 结论121-127
- 8.1“水岸山居”是王澍的代表作121-123
- 8.2“水岸山居”空间原型123-124
- 8.3 对王澍建筑哲学的思考124-127
- 参考文献127-133
- 图表目录133-13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9-141
- 致谢141
本文编号:876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7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