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建立及NR-AL法求解研究
本文关键词:岩石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建立及NR-AL法求解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应变软化 本构模型 隐式返回映射算法 Newton-Raphson法 arc-length法 程序编制
【摘要】:针对岩土工程材料应变软化问题及有限元对其数值计算时切线刚度矩阵负定造成求解困难的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Drucker-Prager(D-P)强度准则的岩石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本构积分算法采用一种完全隐式返回映射算法,它具有无条件稳定和精确的特点,详细论述了如何进行本构模型的程序化求解;考虑弧长法在判断切线刚度矩阵正定性导致效率低的缺点,在弹塑性增量有限元方程的迭代计算中尝试采用Newton-Raphson法和arc-length法(NR-AL法)联合迭代求解的思路,即在结构未达到极限荷载前采用NR迭代法,而当结构接近极限荷载时转换为AL法控制迭代,从而使结构越过峰值点进入软化区直至破坏,NR-AL法汲取了2者迭代求解中具有的优势;利用C++语言对所建应变软化模型的本构求解和弹塑性增量有限元方程迭代求解过程给予程序实现,应用所编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D-P理想弹塑性模型、应变软化模型、应变硬化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区别,同时将应变软化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岩石材料的峰后软化特性,能够揭示峰后应变软化特性和破坏机制,同时NR-AL法能够求解由于应变软化造成的负刚度问题,也克服了单独使用弧长法时判断切线刚度矩阵正定性效率低的缺点。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应变软化 本构模型 隐式返回映射算法 Newton-Raphson法 arc-length法 程序编制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0790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o.2013YB03,No.3132013315) 大连市交通科技项目(No.2011-10) 吉林省交通厅交通运输科技项目(No.2012-1-6)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在隧道、采矿等岩体工程的开挖中,若围岩处于峰前变形阶段,岩体一般处于稳定状态,但当围岩处于峰后变形阶段,则随着变形的发展,岩体可能会失稳破坏,岩石材料的峰后力学特性对岩体工程的安全性起着主导作用。在峰后变形阶段,后继屈服面随塑性变形而变化,具有应变软化等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应华;周德培;封志军;;三种红层岩石常规三轴压缩下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2 李元齐,沈祖炎;弧长法中初始荷载增量参数符号确定准则的改进[J];工程力学;2001年03期
3 王军祥;姜谙男;;完全隐式返回映射算法对岩土地基问题的求解[J];工程力学;2013年08期
4 沈新普,岑章志,徐秉业;弹脆塑性软化本构理论的特点及其数值计算[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5 赵启林,牛海清,卓家寿;应变软化材料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6 王兵,陈炽昭,张金荣;考虑岩石应变软化特性隧道的弹-塑性分析[J];铁道学报;1992年02期
7 竺润祥;派列希;;解非线性有限元问题的组合弧长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8 张帆;盛谦;朱泽奇;张勇慧;;三峡花岗岩峰后力学特性及应变软化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9 周家文;徐卫亚;李明卫;周先齐;石崇;;岩石应变软化模型在深埋隧洞数值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水林;王威;吴振君;;岩土材料峰值后区强度参数演化与应力-应变曲线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涛;靳向红;吴金志;孟祥瑞;;大跨体育场罩棚结构抗震设计[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罗先启;葛修润;车爱兰;;等参逆变换法及其在地下厂房原始地应力计算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2期
3 蔡朋;汪安全;汪斌;邬爱清;;用能量准则分析岩石应力-应变Ⅱ型全过程曲线的合理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3期
4 任放,盛谦;弹脆塑性理论与三峡工程船闸开挖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4期
5 李兴民;韩建明;朱东生;连永庆;;滚石与桥墩碰撞的数值仿真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史贵才;葛修润;卢允德;;红砂岩应力脆性跌落系数的试验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史贵才;葛修润;卢允德;;脆塑性岩石应力脆性跌落系数的试验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Z1期
8 聂冠军;单业华;田野;乔彦波;;组构数值模拟的原理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1期
9 李春燕;胡红;;针织混杂结构复合材料T字梁准静态弯曲性质和有限元模型模拟[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邵永松,张耀春,刘洪波;空腹楔形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波;吕存林;董山;;瓦斯压力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崔振山;刘国庆;许莹;解国宏;;数值仿真技术在汽车安全部件设计中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旭东;付小敏;;蚀变岩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力学及变形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4 潘鹏志;冯夏庭;周辉;;脆塑性岩石单轴压缩破坏过程的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型[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林小伟;晏石林;王建军;;深基坑开挖的计算机模拟及稳定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6 张永胜;李雁英;;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7 孔宪超;齐朝晖;宋慧涛;;有限元分析中约束处理的增广法[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李茂生;;有限元软件与力学发展[A];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雷毅;;对建立“煤力学”的探讨——煤岩单轴直接拉伸试验引发的思考[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10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冲击矿压的非线性非连续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固体炸药冲击起爆的物质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徐玉胜;大能量强夯置换法处理深圳地区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宋兵;桩侧摩阻力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耿德旭;双向主动弯曲气动柔性关节及其在机械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宏伟;长壁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及防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曹东风;细观特征对SiCp/Al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影响的实验及数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金柱;软黏土地基大应变流变固结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吉;高层建筑有限元计算软件主要环节改进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万福磊;建筑结构连续性倒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大峪沟—三架岭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杨柯;船桥碰撞理论及桥墩防护装置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飞;渐开线齿廓滚压成型半蜂窝波形条的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凯;体外预应力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受力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郭仲魁;扰动状态模型和扰动有限元基本方程求解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牛少卿;长壁开采三顺槽围岩控制理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玉强;汽车座椅结构安全性设计与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熙铭;基于GPU的高性能有限元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龚剑;岩体基本质量与可爆性分级[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勇广;车身覆盖件焊装变形偏差数值分析[D];西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德平;汪浩;;考虑岩石脆—塑性过渡特性的地下洞室受力分析[J];地下空间;1991年01期
2 任放,盛谦;弹脆塑性理论与三峡工程船闸开挖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4期
3 牟春梅;桂林地区红土砾石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4 程强,寇小兵,黄绍槟,周永江;中国红层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5 殷跃平,胡瑞林;三峡库区巴东组(T_2b)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6 杨强,杨晓君,陈新;基于D-P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积分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4期
7 黄速建;;非关联弹塑性分析的初应力法的收敛性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87年04期
8 刘文政,徐秉业;脆塑性厚壁壳体的稳定条件[J];固体力学学报;1989年01期
9 徐道远;俞建荣;;混凝土软化特性的数值模拟[J];河海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10 郭中华,朱珍德,余湘娟,渠燕军,张爱军;灰岩强度特性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权;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水林;郑宏;刘泉声;郭明伟;葛修润;;应变软化岩体分析原理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2 赵启林,王景全,孙宝俊;考虑材料应变软化的弹塑性有限元解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刘杰民;;二元扰动有限元法和应变软化材料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4 张强;王水林;葛修润;;圆形巷道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李兆霞;一个综合模糊裂纹和损伤的混凝土应变软化本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6 姜谙男;;深部开挖围岩非均匀破裂应变软化数值模拟[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张淳源;应变软化混凝土内蕴时间非弹性本构关系(英文)[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8 张帆;盛谦;朱泽奇;张勇慧;;三峡花岗岩峰后力学特性及应变软化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9 殷有泉,张宏;模拟地震的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82年05期
10 严更,,丁方明;非局部应变软化破坏模型中的权函数[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启林;吴天寿;卓家寿;;考虑材料软化特性的结构分叉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黄磊;卢义玉;夏彬伟;贾亚杰;黄飞;;深埋软弱岩层钻孔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3 张崇厚;刘西拉;;多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的宏观裂缝与应变软化行为[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4 郭瑞平;李广信;阪上最一;;土应变软化性状的弹塑性模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徐嘉谟;;等距性断裂形成条件和机理的研究[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朱焕春;李浩;O'Conner C;;脆性岩体的高应力破坏与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立宁;基于应变软化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机理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符新军;饱和粉土质砂应变软化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李正立;考虑损伤及应变软化特性的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92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9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