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一种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试验数值联合估计法

发布时间:2017-09-22 03:15

  本文关键词:一种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试验数值联合估计法


  更多相关文章: 非饱和土 饱和度 蒸发试验 数值分析 相对渗透系数


【摘要】:由于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对饱和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通过试验测定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并不容易。以广义达西定律和van Genuchten模型为理论依据,可通过简单的蒸发试验和数值分析,获得非饱和状态下土壤的相对渗透系数。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得到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有限元反分析模型参数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其实际精度还有待通过试验对比来进一步验证。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LEM3 CNRS
【关键词】非饱和土 饱和度 蒸发试验 数值分析 相对渗透系数
【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GNC11203)
【分类号】:TU411.4
【正文快照】: 土的渗透系数及相对渗透系数是土的主要特性指标之一,是描述孔隙水在土壤孔隙中流动性质一种度量[1],是反映水在非饱和土壤孔隙中迁移的重要参数,在雨水引起的边坡稳定性、路基变形、土石坝黏土心墙渗流控制、岩土工程施工、农业土壤环境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是国内外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玉洁,杨文治,费维温;蒸发条件下土壤导水率和扩散率的测定[J];水利学报;1984年02期

2 邵明安;;四种方法推求土壤导水参数的差别及其准确性[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土壤分水与土壤肥力研究专集);198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卫生,刘贤赵,雷廷武;土壤蒸发的动力学分析[J];灌溉排水;2001年03期

2 汪志荣,张兴昌,李军;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迁移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1期

3 夏卫生,杨文治,邵明安;蒸发作用下黄绵土水运动滞后作用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4 陈艳春,欧阳海;陕西、陇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预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5 周英,申双和;土壤中水、热运动方程的耦合模型研究探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6 申双和,周英;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应用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7 吴洪颜,申双和,徐为根;棉田SPAS水热传输的多层模式[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申双和,金龙,周英,张谋草;农田土壤水分实用模式初探[J];气象科学;1996年03期

9 彭遗柱,林三益;一种考虑土壤含水率分布的降雨径流概念模型[J];四川水力发电;1990年01期

10 李毅,邵明安,王文焰,王全九;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模型中参数的敏感性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艳伟;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朱首军;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吕殿青;变容重土壤的水分动力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倪文进;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植被SPAC系统水分循环模式和利用效率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孟春红;土壤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刘俊霞;黄河泥沙基可降解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云权;腾格里沙漠边缘不同土壤类型水盐运移规律与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王幼奇;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植被蒸散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赵爱辉;黄土水力参数的测定与间接推求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静妍;不同灌溉模式的微咸水入渗特性和土壤水盐分布特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志栋,谢森传;测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出流法研究[J];水利学报;1982年11期

2 谢森传;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汉,卢再华,朱元青;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2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受荷后的单向初期变形和固结变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建斌;孔令伟;赵艳林;吕海波;;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4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2期

5 缪林昌;;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6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7 赵义诚;王钊;;非饱和土沉降计算的简化公式[J];岩土工程界;2007年07期

8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9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丙印;王昆泰;;非饱和土污染物抽气清除法及有限元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9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冬 阳雄 郑明朗;陈正汉:厚木板钻二十年[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4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5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汪东林;非饱和土体变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吴丽君;高速铁路非饱和土固结压缩特性及地基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必雄;降雨入渗下非饱和土填方路基的渗流特性与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蒋振宇;非饱和土中地铁站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小慧;魏家沟滑坡滑带土非饱和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5年

6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季李通;非饱和土强度与非线性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李帅;三峡库区非饱和土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刘海宁;黄河下游堤防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4年

10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9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9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