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08:07
本文关键词:苏南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新城是过去十余年大规模建造快速城镇化的缩影,尤其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代表,“建设新城、疏散旧城”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重要举措。回顾新城规划建设,集中式的“中央绿地”成为诸多新城开放空间建设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并为各地新城建设中竞相模仿。中央绿地及其周边用地作为新城中紧密相连的一个特定区城,在新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回顾已有研究和梳理新城中央绿地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央绿地的效能发挥不仅与绿地自身的设计布局有关,更与周边用地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在空间、功能、活动等方面相互交融,呈现出“耦合互动”关系。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中央绿地和周边用地的良性互动作用、提升新城建设的活力,是新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议题。由此,本文基于空间耦合理论视角建立研究框架,开展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互动的分析,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立足苏南发达地区,结合苏南新城建设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建立起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评价模型,从“空间形态、空间互动以及空间使用”三个层面展开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的互动研究。结合现场调研进一步筛选各层面的具体指标,通过AHP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来综合评价耦合程度。其次,分别选取“苏锡常”的三个城市中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典型案例“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公园、常州新北区中心公园及无锡太湖新城中央绿地”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校验具体指标的测度,并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印证。最后,总结和归纳了影响中央绿地和周边用地耦合的要素,并针对性提出规划设计对策研究,以期为当前新城规划和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时间维度按照形态与功能上的变化特点将苏南地区新城中央绿地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发展、提升发展、蓬勃发展三个阶段,从历史和空间演变的角度对其各自的特征进行了归纳。(2)从空间形态、空间互动、空间使用3个层面筛选出9个指标,建立了一套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评价模型。(3)选取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中央绿地的特点与问题,并通过耦合评价模型具体指标的计算校验存在的不足。(4)将影响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程度的要素归纳为边界、功能、交通、自身服务水平四个方面,并针对每个要素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新城 中央绿地 周边用地 耦合 苏南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5.2;TU984.11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7
- 第1章 绪论17-27
- 1.1 研究背景17-19
- 1.1.1 我国新城建设方兴未艾17
- 1.1.2 中央绿地已成为当下新城建设的重要方式17-18
- 1.1.3 中央绿地与其周边用地关系密切18-19
-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19-20
- 1.2.1 研究问题19
- 1.2.2 研究目的19
- 1.2.3 研究意义19-20
- 1.3 研究概念界定及案例选取20-23
- 1.3.1 新城20-21
- 1.3.2 中央绿地21-22
- 1.3.3 耦合22-23
- 1.3.4 研究范围及案例选取23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23-26
- 1.4.1 研究方法23-24
- 1.4.2 论文结构24-26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26-27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27-33
- 2.1 国外相关研究27-29
- 2.1.1 新城建设研究27-28
- 2.1.2 城市绿地研究28-29
- 2.2 国内相关研究29-31
- 2.2.1 新城建设研究29
- 2.2.2 新城绿地评价研究29-31
- 2.2.3 绿地与城市空间研究31
- 2.3 研究述评31-33
- 第3章 新城中央绿地发展历程及问题33-39
- 3.1 新城中央绿地的缘起33
- 3.2 新城中央绿地的发展历程33-36
- 3.2.1 20世纪90年代:起步阶段34
- 3.2.2 2000~2010年:提升发展34-35
- 3.2.3 2011年至今:蓬勃发展35-36
- 3.2.4 小结36
- 3.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36-39
- 3.3.1 存在问题36-37
- 3.3.2 问题归因37-39
- 第4章 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评价分析39-51
- 4.1 耦合评价的构成39-40
- 4.2 耦合模型的建构40-51
- 4.2.1 耦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40-41
- 4.2.2 耦合模型的层次结构及指标选择41-42
- 4.2.3 耦合模型指标释义与计算方法42-48
- 4.2.4 耦合模型各层次权重确定的方法48-51
- 第5章 新城中央绿地与周边用地耦合实证51-80
- 5.1 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公园实证研究51-58
- 5.1.1 新城背景51-52
- 5.1.2 项目概况52
- 5.1.3 耦合度分析52-58
- 5.1.4 小结58
- 5.2 常州新北中如公园实证研究58-66
- 5.2.1 新城背景58-59
- 5.2.2 项目概况59-60
- 5.2.3 耦合度分析60-66
- 5.2.4 小结66
- 5.3 无锡太湖新城中央绿地实证研究66-76
- 5.3.1 新城背景66-68
- 5.3.2 项目概况68-69
- 5.3.3 耦合度分析69-75
- 5.3.4 小结75-76
- 5.4 案例对比分析76-80
- 5.4.1 空间形态对比分析76
- 5.4.2 空间互动对比分析76-77
- 5.4.3 空间使用对比分析77-78
- 5.4.4 小结78-80
- 第6章 新城中央绿地规划设计策略80-86
- 6.1 提升绿地边界的使用有效性80-81
- 6.1.1 提高生态质量80
- 6.1.2 丰富边界形式80-81
- 6.2 加强绿地与周边用地之间的功能互补81
- 6.3 增强中央绿地的可达性81-83
- 6.3.1 路径可达性82
- 6.3.2 视线可达性82-83
- 6.4 提高绿地自身服务水平83-86
- 6.4.1 营造景观特色83
- 6.4.2 合理设置空间布局83
- 6.4.3 完善设施配套83-85
- 6.4.4 加强维护管理85-86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86-88
- 7.1 主要研究结论86-87
- 7.2 研究创新87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92-93
- 附录一93-97
- 附录二97-98
- 致谢98-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浩,铃木雅和;3S技术在东京都绿地分析与规划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谭建欣;李凌颖;郝永刚;;住宅小区宅间绿地的布置与设计[J];住宅科技;2006年01期
3 ;华山绿地[J];中国园林;2006年07期
4 韩世平;李俊奇;;合理利用低势绿地[J];住宅科技;2006年08期
5 李海玲;;浅议柳州市城市休闲绿地的适宜面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2期
6 吴菲;李树华;刘娇妹;;城市绿地面积与温湿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7年06期
7 李磊;;浅谈园林绿地管护成本的构成及控制[J];江苏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8 葛晟;周晨;;县城绿地分类初探[J];山西建筑;2011年14期
9 杨丽;张斌;;浅析县域绿地的分类[J];小城镇建设;2011年05期
10 吕s,
本文编号:904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0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