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量化指标
本文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量化指标
更多相关文章: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 性能抗震设计 层间位移角 塑性铰
【摘要】:以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组合框架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对结构构件性能进行描述,研究构件出现塑性铰的状态,建立RCS组合框架结构的性能水平和性能目标。通过分析相关试验资料,建立RCS组合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下的指标量化值。根据RCS组合框架结构的受力特性,提出利用层间位移角验算和塑性铰状态判断相结合的方法,用于结构的性能抗震设计。采用此方法对一8层RCS组合框架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本文方法进行性能设计,对于"小震不坏"的结构,既可以实现"中小震暂时使用"、"中震可修",同时还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且在层间位移角限值和塑性铰状态两个方面均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所建立的量化指标和性能水平也是合理可行的。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 性能抗震设计 层间位移角 塑性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824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5JM5173)
【分类号】:TU398.9
【正文快照】: 0引言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and steel beam,RCS)组合框架结构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各自在结构和经济上优势的新型结构形式[1-2]。尤其在多层大跨度工业房屋或是公共建筑中,钢筋混凝土(RC)柱能充分发挥其压弯性能,钢梁充分发挥其弯剪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锁军;王元清;吴杰;聂建国;;组合梁刚度对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2 石启印;陈倩倩;李爱群;;新型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模型的非线性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钢梁和钢筋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参数研究[J];钢结构;2012年09期
4 孙国良;半刚性钢-砼组合框架联结及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的准则[J];建筑结构;1994年06期
5 Giuseppe Chellini;Guido De Roeck;Luca Nardini;Walter Salvatore;;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的钢-混组合框架损伤分析[J];钢结构;2011年01期
6 高山;郭兰慧;吴兆旗;张素梅;;关键柱失效后组合框架抗倒塌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4期
7 陈风杨,张积羽,赵琳;高层钢一砼组合框架柱的优化设计[J];基建优化;1991年02期
8 高立人;钢梁-混凝土柱组合框架结构在国外的发展[J];建筑结构;2002年05期
9 黄远;易伟建;聂建国;;考虑钢梁翼缘断裂的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10 ;组合框架的简化计算[J];建筑结构;197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锁军;王元清;吴杰;;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实用计算方法[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锁军;王元清;吴杰;聂建国;;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在多层轻钢结构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贤;肖岩;;组合框架中端板高强螺栓连接的影响[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阳冰;刘晶波;闫秋实;;钢-混凝土组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潘文军;叶献国;;巨型组合框架结构分析QR法[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6 刘籍蔚;潘钻峰;孟少平;汪卫;;ECC/RC组合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抗震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7 王景玄;王文达;周小燕;;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住宅体系抗连续性倒塌非线性动力初步分析[A];钢结构住宅和钢结构公共建筑新技术与应用论文集[C];2013年
8 孙建波;贾明明;吕大刚;;防屈曲支撑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基于MPA和IDA的抗震性能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9 刘阳冰;刘晶波;韩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10 薛建阳;赵鸿铁;;混凝土内含H型钢组合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戚菁菁;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杜德润;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及组合框架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观寿;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火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2 董立冬;基于能量的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3 杨奕芬;组合框架结构的弹性及弹塑性二阶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4 武霞;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裕坤;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组合梁—钢柱)稳定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胡俊;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7 杨超;钢梁—连续复合螺旋箍砼柱组合框架结构非线性力学性能及参数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易勇;钢梁—钢筋混凝土柱组合框架中间层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曾丽娟;梁柱线刚度比对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黄峥;半刚性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动力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07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0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