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2010年陕西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
本文关键词:1971~2010年陕西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
【摘要】:利用陕西省82个气象站近40 a(1971~2010年)的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环境卫生学指标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陕西地域特点,建立适合陕西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进而得到该省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REOF),对陕西省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及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上气候舒适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近40 a间各地的气候舒适度均显著增加;陕西省可划分为4个气候舒适区,分别是关中中东部(Ⅰ区)、陕北西南部(Ⅱ区)、陕北东北部(Ⅲ区)、陕南中南部(Ⅳ区),其中Ⅳ区的气候舒适度最高,但人口仅占全省总数的11.4%,Ⅰ区次之,人口占全省总数的一半,Ⅱ区和Ⅲ区的舒适度明显偏低,相应的人口也最少,分别占全省的6.0%和6.8%;4个区的年气候舒适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Ⅱ区上升幅度最大,气候正常日数在各区的变化幅度均不明显,而气候不舒适日数各区均表现为明显下降趋势,Ⅰ区降幅最大。
【作者单位】: 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陕西省防雷中心;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REOF 综合区划 陕西省
【基金】:陕西省气象局2014年度气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秦岭北麓旅游区暴雨及高温灾害风险分析”(2014M-39)资助
【分类号】:P463.3
【正文快照】: 引言陕西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位于105°29'E~111°15'E、31°42'N~39°35'N之间,属内陆省份,境内地形复杂,南北差异显著,东西向横贯全省的秦岭山脉是划分我国南北方的重要自然界线。该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不论冬夏,南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洁;姜艳;胡毅;孙明;;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党冰;王式功;尚可政;;甘肃平凉市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干旱气象;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维;范广洲;陈权亮;周定文;;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2 李超;李文峰;陈威霖;;江苏省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及旅游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3 玄明君;王鼎震;孙彦坤;;哈尔滨市郊八月不同下垫面人体舒适度指数日变化特征[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江宇飞;徐瑞林;罗欣;刘艳;刘军;;基于多层次气象指标体系的电力负荷特性和负荷预测研究[J];电气应用;2011年17期
5 王胜;田红;谢五三;唐为安;丁霞;;近50年安徽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1期
6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7 毛弋;唐Pr;;考虑人体舒适度的扩展短期负荷预测新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年03期
8 周莉;任志远;;基于GIS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9 吕刚;骆培聪;郑衡宇;;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与避暑休闲气候关系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10 唐亚平;张凯;李忠娴;李岚;孙丽;孙婧;;基于REOF方法的辽宁气候舒适度区域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立梅,蒋晓伟,刘小英,任朝霞,刘庆友,杨达源,冒宇晨;庐山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深度开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胡毅,朱克云,江毓忠;成都及附近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4 攸启鹤;云南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区划[J];楚雄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5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6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7 郝慧梅;任志远;;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8 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学报;1994年03期
9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刘永存;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10 王群;丁祖荣;章锦河;杨兴柱;;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安元,屠其璞;多个气象场之间的联合REOF相关分析及场的预报模式[J];气象科学;1992年01期
2 陈豫英;陈楠;王式功;钱正安;穆建华;;中蒙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Ⅰ):年降水特征及5~9月降水的REOF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1期
3 牛涛,陈隆勋,王文;青藏高原冬季平均温度、湿度气候特征的REOF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5期
4 黄二辉;杨燕明;潘德炉;;海洋遥感数据缺值对EOF和REOF时空分布分析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8年01期
5 李晓东;;ROTATED COMPLEX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CEOF)ANALYSIS:THEORY AND EXAMPLES—PART I[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1999年01期
6 王震;王颖;;基于REOF研究辽宁省极端最高气温时空分布(英文)[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年11期
7 张平;;基于REOF的青藏高原东侧降水区划分析[J];四川气象;2007年03期
8 王艳华;任传友;黄瑞冬;张文忠;;中国近45年低温指数时空持续变化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2期
9 息涛;张鹏;李岚;孙丽;王艳丽;;1960—2009年辽宁冬季风寒温度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10 钱维宏;林祥;;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Dry-Wet Variability in Western China for the Last 4-5 Centurie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亚平;李忠娴;李岚;孙丽;;基于REOF方法的辽宁气候舒适度区域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张永红;葛徽衍;;陕西省汛期降水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晓荻;;中国未来温度的动态区划[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92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2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