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5:28

  本文关键词: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虔南地区 传统民居 传统村落 客家民系 文化地理学


【摘要】:虔南地区指今赣州市所辖的南部六个县区,包括寻乌县、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及信丰县,该地区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是客家系民居文化的几何中心,存有多种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本文结合文化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依次构建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数据库并绘制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图册;分析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空间分布差异及规律;划定了虔南地区民居文化区并进一步对文化区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推论;对比了虔南地区与周边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点,并总结了其文化交流的规律。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包含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基础研究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综述了国内外传统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章为研究展开部分,梳理了虔南地区的文化地理背景;通过数据库样本的选定、单项文化因子的确定及分类、样本属性的录入构建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数据库;第三至五章为研究深入部分,第三章分析了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包括单因子分析与多因子叠合分析,确定了虔南地区的核心村落-民居类型;第四章划定了虔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区,并分析了各文化区的形成原因;第五章对比了虔南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与周边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点。本文的研究结论:一、虔南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二、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解释,该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形成受到土著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耕读文化、风水文化、山脉水系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社会动荡背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以移民文化首当其冲。
【关键词】:虔南地区 传统民居 传统村落 客家民系 文化地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TU24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13-18
  • 1.2.1 村落民居13-16
  • 1.2.2 虔南16-17
  • 1.2.3 传统17-18
  • 1.2.4 客家民系18
  • 1.2.5 文化地理学18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8-22
  • 1.3.1 国外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18-19
  • 1.3.2 国内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19-21
  • 1.3.3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研究现状21-22
  • 1.4 研究方法及步骤22-25
  • 1.4.1 研究方法22-23
  • 1.4.2 研究步骤23-24
  • 1.4.3 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构建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25-49
  • 2.1 虔南地区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背景25-32
  • 2.1.1 虔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25-28
  • 2.1.2 虔南地区社会文化概况28-32
  • 2.2 提取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因子32-46
  • 2.2.1 村落样本及文化因子的选定32-35
  • 2.2.2 村落布局35-37
  • 2.2.3 民居类型37-42
  • 2.2.4 组团关系42-43
  • 2.2.5 建村年代43
  • 2.2.6 迁移源地43-44
  • 2.2.7 村落地形44
  • 2.2.8 山水关系44
  • 2.2.9 环境要素44-45
  • 2.2.10 防御等级45-46
  • 2.3 建立虔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46-47
  • 2.4 本章小结47-49
  • 第三章 分析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49-74
  • 3.1 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单因子分布特征分析49-64
  • 3.1.1 村落布局的文化地理特征49-51
  • 3.1.2 民居类型的文化地理特征51-55
  • 3.1.3 组团关系的文化地理特征55-56
  • 3.1.4 建村年代的文化地理特征56-58
  • 3.1.5 迁徙源地的文化地理特征58-59
  • 3.1.6 村落地形的文化地理特征59-60
  • 3.1.7 山水选址的文化地理特征60-61
  • 3.1.8 环境要素的文化地理特征61-63
  • 3.1.9 防御等级的文化地理特征63-64
  • 3.2 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多因子叠合分布特征分析64-71
  • 3.2.1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64-67
  • 3.2.2 村落布局类型、民居类型与建村年代的叠合分析67-68
  • 3.2.3 村落布局类型、民居类型与迁徙源地的叠合分析68-69
  • 3.2.4 村落布局类型、民居类型与村落地形的叠合分析69-71
  • 3.3 本章 小结71-74
  • 第四章 划定虔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区74-92
  • 4.1 文化区的划分原则与方法74-75
  • 4.1.1 文化区的划分原则74
  • 4.1.2 文化区的划分方法74-75
  • 4.2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定75-79
  • 4.3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文化景观特征79-86
  • 4.3.1 虔南北——老家排屋民居文化区79-81
  • 4.3.2 东江源客家丛厝厅屋民居文化区81-83
  • 4.3.3 “四南”客家围屋民居文化区83-85
  • 4.3.4 虔南中——客家天井式民居文化过渡区85-86
  • 4.4 各文化区成因分析86-90
  • 4.4.1 虔南北——老客排屋民居文化区86
  • 4.4.2 东江源客家丛厝厅屋民居文化区86-87
  • 4.4.3 “四南”客家围屋民居文化区87-90
  • 4.4.4 虔南中——客家天井式民居文化过渡区90
  • 4.5 本章小结90-92
  • 第五章 对比虔南与周边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92-108
  • 5.1 与虔中北客家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比较92-97
  • 5.1.1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相同点92-94
  • 5.1.2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不同点94-96
  • 5.1.3 形成差异的原因96-97
  • 5.2 与粤东北客家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比较97-102
  • 5.2.1 粤东北客家文化强力渗透97-98
  • 5.2.2 对早期围屋形式产生影响98
  • 5.2.3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比较98-102
  • 5.3 与闽西客家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比较102-107
  • 5.3.1 闽西客家文化局部渗透102-103
  • 5.3.2 促进丛厝式民居文化景观的形成103-104
  • 5.3.3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比较104-107
  • 5.4 本章小结107-108
  • 第六章 结语108-110
  • 6.1 论文总结108
  •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108-109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109
  • 6.4 论文的有待研究之处109-110
  • 参考文献110-114
  • 附录一114-116
  • 附录二116-12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22-123
  • 致谢123-124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亮;巴渝古镇民居文化的传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08期

2 鹤坪;老西安民居[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3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年04期

5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6 赵庆海;刘艳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原则[J];中华民居;2010年10期

7 黄佩华;;彝风异俗·择山而居·连载五 和谐民居[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8 潘冬梅;孟祥彬;徐景贤;;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9 陶瑞峰;姚野;;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民居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10 张得水;杨东昱;程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河南古民居的保护——基于对豫西北民居的调查[J];文物建筑;201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段傅瀚;衡南古民居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崔曼丽;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无锡传统民居[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闫冬佳;晋中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山西大学;2013年

6 苏月;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丽;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审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兰若;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伶俐;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6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46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