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水压力测试研究
本文关键词: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水压力测试研究
【摘要】:冻融循环对土的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其变化与冻融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土体冻结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测试一直是冻土土工测试试验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难题,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冻结土体孔隙水压力测试的探头,并对砂土和粉质黏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发展变化进行了实时监测,获得了圆柱试样冻融循环过程中不同深度处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在冻结过程中,粉质黏土形成冻结缘区及可视的分凝冰,而砂土则无冻结缘及分凝冰的形成。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受温度、冻结速率、冻融循环以及土质等因素的影响。孔隙水压力随温度的循环变化而经历周期性变化:冻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不断下降,吸力不断增加;融化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增大。而冻结速率、冻融循环及土质主要对孔隙水压力降的幅值变化产生影响。此外,冻结锋面位置附近孔隙水压力的下降、吸力的增加,正是水分由未冻区向冻结区迁移的主要驱动力。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及其理论分析发现,所研制的孔隙水压力探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孔隙水压力 冻融循环 水分迁移 干密度
【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127108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项目)(No.2012CB026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No.41023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No.41121061)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No.SKLFSE-ZQ-31)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青年人才成长基金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冻融作用一直是寒区工程冻害问题的主要原因,它作为一种强风化过程,强烈地改变着土的结构性,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产生较大影响[1]。冻融循环可以使得颗粒进一步分裂或聚集,使得土的结构发生改变[2]。而土的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土体物理性质的变化,主要包括渗透系数、密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莲海;马巍;杨成松;董晟;;土在冻结及融化过程中的热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冰川冻土;2013年06期
2 张泽;马巍;齐吉琳;;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工程性质改变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6期
3 齐吉琳;马巍;;冻融作用对超固结土强度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晓亮;齐吉琳;宋春霞;;冻融作用对青藏粘土工程性质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8年01期
2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反复冻融下黄土抗剪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3 王威娜;支喜兰;毛雪松;侯仲杰;雷明轩;;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土回弹模量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4 方丽莉;齐吉琳;马巍;;冻融作用对土结构性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强度变化[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5 刘炜;王力丹;孙满利;;冻融破坏对汉长安城遗址土的结构影响研究[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6 李国玉;马巍;李宁;穆彦虎;毛云程;;冻融对压实黄土工程地质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7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长期冻融循环引起黄土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6期
8 叶荣华;刘干斌;叶俊能;;宁波轨道交通人工冻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1年08期
9 毕贵权;张侠;李国玉;马巍;毛云程;穆彦虎;;冻融循环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严晗;刘建坤;王天亮;;冻融对粉砂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永兴;王韵斌;宋西成;冯兵;;极端冰雪条件下典型红粘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2 王正中;牟声远;牛永红;陈立杰;刘军;刘旭东;;横观各向同性冻土弹性常数及强度预测[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兰常玉;冻融循环与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周明涛;植被混凝土冻融效应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施烨辉;列车荷载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天亮;冻融条件下水泥及石灰路基改良土的动静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韩春鹏;石灰处治土路基冻融作用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王效宾;人工冻土融沉特性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李甲林;渠道衬砌冻胀破坏力学模型及防冻胀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_g;水热作用下寒区氯盐渍土力学行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俊;冻融循环作用下季冻区高铁路基沉降预测的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周远;冻融循环作用下细粒土抗剪强度特性参数改变及对土钉锚固效果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立杰;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理论的冻土本构模型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任贵波;季冻区沥青路面纵向裂缝破损状况评价与成因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王永忠;南方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输变电工程地基土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王韵斌;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7 宋春霞;冻融作用对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刘小军;黄土窑洞的病害调查及冻融作用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侯恩创;冻融循环对路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连江波;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物理性质变化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元林,D.L.卡皮;冻结粉砂的抗拉强度[J];冰川冻土;1986年01期
2 朱元林,彭万巍,王显耀,蔡中民;应变率及温度对冻结黄土抗拉强度的影响[J];冰川冻土;1995年S1期
3 李萍,徐学祖,蒲毅彬,王家澄,陶兆祥,王玉杰;利用图像数字化技术分析冻结缘特征[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4 何平,程国栋,俞祁浩,朱元林,徐学祖;饱和正冻土中的水、热、力场耦合模型[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5 何平,程国栋,朱元林;土体冻结过程中的热质迁移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6 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工程活动下多年冻土热稳定性评价模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7 杨平,张婷;人工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8 周家作;李东庆;房建宏;徐安花;;开放系统下饱和正冻土热质迁移的数值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9 郑剑锋;马巍;赵淑萍;蒲毅彬;;三轴压缩条件下基于CT实时监测的冻结兰州黄土细观损伤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10 邴慧;马巍;;盐渍土冻结温度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昶熙;段祥宝;;关于“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2 甘德福;;野外孔隙水压力量测仪器简介[J];勘察技术资料;1978年S2期
3 窦宜;;周期性降水过程中地层内孔隙水压力的测量及分析[J];上海地质;1981年02期
4 Leonardo Zeevaert;方达欧;;细砂中地震孔隙水压力的分析与现场观测的对比[J];世界地震工程;1985年02期
5 邢开第;孔隙水压力测头在滑坡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6年06期
6 张建民;谢定义;;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下)[J];世界地震工程;1992年01期
7 许江;杨红伟;李树春;姜永东;;循环加、卸载孔隙水压力对砂岩变形特性影响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钟佳玉;郑永来;;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的改装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10期
9 许江;张媛;杨红伟;汪金能;;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变形损伤的能量演化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10 郭超;张永兴;罗俊财;周志明;张伯虎;厉金龙;谢文亭;吴德军;;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偏心裂纹板的弹塑性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民;谢定义;刘家沛;;饱和砂层震动孔隙水压力二维扩散解析理论的研究[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2 孙保卫;魏海燕;;建筑场地孔隙水压力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杜尧俊;;有孔隙水压力的花岗岩破裂试验中孔隙水压力的模拟问题[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5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6 吴京平;王淑云;;粘土中孔隙水压力-圆锥触探试验结果的解释及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薛里;张志毅;杨年华;孟海利;任亮平;;爆炸动力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变化规律[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8 高玉峰;张健;沈扬;;不同频率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孔隙水压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定;徐金明;刘丽波;朱春伟;;强夯作用下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0 王育兴;孙钧;;打桩施工对周围土性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静;粘性土弱透水层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何杨;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力及体变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秀绍;CFG桩施工引起工程环境问题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周青春;温度、孔隙水和应力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解家毕;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良勇;不同类型孔隙水压力的动力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洪帅;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雷俊;卸荷作用下软土回弹变形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4 冯苍旭;土壤孔隙水压力检测系统试验研究及关系模型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艳华;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能量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郭成成;孔隙水压力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及其监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杨兵;软基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孙田磊;10000kN·m高能级强夯置换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深层土体位移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文秀;升温—降温过程中饱和粉质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晓龙;温度和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红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7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4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