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空间 规划策略 三门峡中心城区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旅游已成为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全民休闲的时代背景也赋予旅游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三门峡市是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城市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积极推动大旅游建设。并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入的同时,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加强,为三门峡大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目前由于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水平落后,影响了三门峡旅游的协调发展,制约了三门峡在黄河金三角区域及中原地区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深化、拓展、提升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是三门峡大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能否在区域合作背景下,提升三门峡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强化旅游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力,发挥旅游综合效益,是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升级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推动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的发展,对全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及其未来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析,对城市旅游相关理论及文献的梳理,掌握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和学术见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其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再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及作用机制,并根据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其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综合考虑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内在机理,构建了三门峡中心城区“以建设黄河沿岸文化名城为目标,以‘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为主题,以创造旅游精品为核心,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融合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基于动力推进的旅游发展“四化路径”,并研究了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和旅游空间发展模式。综合上述分析,对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空间规划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旅游空间的整合,将城市功能和空间规划与旅游空间的开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通过旅游系统的优化,来增强中心城区旅游吸引力,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为城市旅游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空间 规划策略 三门峡中心城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TU984.1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导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15
- 1.1.1 发展旅游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1-12
- 1.1.2 旅游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12
- 1.1.3 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 1.1.4 旅游业是三门峡城市转型的理想选择12-15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6-17
- 1.3.1 研究内容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4 研究范围17-18
- 1.5 研究框架18-19
- 1.6 本章小结19-21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21-47
- 2.1 理论基础21-28
- 2.1.1 系统论21-23
- 2.1.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3-24
- 2.1.3 空间布局理论24-28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28
- 2.2 相关概念界定28-34
- 2.2.1 旅游28-31
- 2.2.2 旅游空间31-34
- 2.2.3 旅游发展模式34
- 2.3 文献综述34-45
- 2.3.1 城市旅游研究内容概况34-37
- 2.3.2 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研究37-40
- 2.3.3 资源型城市转型旅游发展研究40-45
- 2.3.4 三门峡旅游发展研究45
- 2.4 本章小结45-47
- 3 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现状审视47-79
- 3.1 发展历程47-53
- 3.1.1 中心城区发展历程47-51
- 3.1.2 中心城区旅游发展历程51-53
- 3.2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53-67
- 3.2.1 旅游资源概况53-57
- 3.2.2 旅游资源评价57-65
- 3.2.3 旅游资源结构与空间分析65-67
- 3.3 客源市场分析67-73
- 3.3.1 游客市场基本信息67-70
- 3.3.2 消费偏好与行为70-71
- 3.3.3 旅游认知与满意度71-72
- 3.3.4 客源结构与空间分析72-73
- 3.4 旅游产品结构现状分析73-75
- 3.4.1 产品开发现状73-74
- 3.4.2 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对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影响74-75
- 3.5 旅游基础设施现状分析75-76
- 3.5.1 旅游交通设施现状75-76
- 3.5.2 旅游接待设施现状76
- 3.6 存在问题76-77
- 3.7 本章小结77-79
- 4 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模式构建79-97
- 4.1 模式的构成及选取原则79-80
- 4.1.1 模式构成79
- 4.1.2 选取原则79-80
- 4.2 旅游发展动力系统80-85
- 4.2.1 需求动力81
- 4.2.2 资源引力81
- 4.2.3 品牌魅力81-82
- 4.2.4 基础实力82-83
- 4.2.5 动力因子作用机制83-85
- 4.3 旅游发展主导驱动力量85
- 4.3.1 生态文化魅力85
- 4.3.2 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85
- 4.3.3 不断增强的商务会展旅游吸引力85
- 4.3.4 政策支持85
- 4.4 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演变历程85-89
- 4.4.1 启动机制——资源引力驱动机制86
- 4.4.2 探索机制——品牌魅力驱动机制86-87
- 4.4.3 提升机制——多因子综合驱动机制87-88
- 4.4.4 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演变的启示88-89
- 4.5 旅游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89-92
- 4.5.1 旅游发展模式89-90
- 4.5.2 推进路径90-92
- 4.6 旅游空间发展模式92-95
- 4.6.1 要素分析92-93
- 4.6.2 空间结构模式93-94
- 4.6.3 空间发展模式94-95
- 4.7 本章小结95-97
- 5 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空间规划策略97-115
- 5.1 旅游空间整合97-105
- 5.1.1 整合空间布局97-101
- 5.1.2 构建生态骨架101-103
- 5.1.3 道路交通整合103-104
- 5.1.4 城市空间功能提升104-105
- 5.2 旅游系统优化105-110
- 5.2.1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106-109
- 5.2.2 优化旅游线路组织109-110
- 5.3 相关策略建议110-114
- 5.3.1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110
- 5.3.2 突出精品项目带动110-111
- 5.3.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111
- 5.3.4 提升品牌形象识别111-112
- 5.3.5 积极发展“旅游+”112-114
- 5.4 本章小结114-115
- 6 结语115-117
- 6.1 研究结论115-116
- 6.2 创新点116
- 6.3 研究不足116-117
- 致谢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5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125-127
- 附录127-134
- 图录127-131
- 表录131-133
- 调查问卷133-1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伟;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2 ;以古园林为资源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01期
3 马晓龙,黎筱筱;资源型小城镇旅游发展模式与战略—临潼区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5年04期
4 牟红,杨梅;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成因[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王铄;;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模式初探——以湖北省黄陂区清凉寨乡村旅游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年09期
6 安同江;车慧颖;;低碳旅游理念及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7 李雪琴;;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空间维结构[J];科技视界;2014年01期
8 何小怡;;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建(英文)[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0年11期
9 王金鸿,辛仁堂,汤和银,胡明学;运用“经营城市”理论 创建山水园林城市——访湖北省谷城县县长刘立勇[J];小城镇建设;2001年10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雨;刘顺伶;;基于城乡旅游统筹发展的上海城郊旅游发展模式探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唐永顺;;华北平原地区中等城市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以山东聊城市为例[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薛熙明;;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之借鉴[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戴湘毅;王晓文;;基于文化意象分析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汪威;;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给中国农谷的启示[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韩杰;;新加坡——城市化岛国旅游发展模式浅析[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7 安金明;;北京段长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8 娄在凤;;嘉兴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浩;王根轩;王海平;李健娜;;浙江舟山岛屿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及其特点[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阳宁东;;“红”+“绿”:川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探讨[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 志君 玉琼;海晏特色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形成[N];祁连山报;2011年
2 高舜礼;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旅游发展模式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四川省旅游局 张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上)[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张梦呢;陕西研讨生态旅游发展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实习记者 张明;共同探索建立可持续和优势旅游发展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陈竹 刘增兵;贵州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求变[N];贵州日报;2004年
7 四川省旅游局 张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下)[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小梅 袁天志 白荧;体验东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N];贵州日报;2011年
9 安金明;探讨北京段长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李彦;“武隆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启示[N];重庆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夏阳;三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2 何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利娜;人文景观富集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净;基于产业融合的“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果果;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D];贵州大学;2008年
6 陈涛;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封蕊;新兴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琨;城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51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5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