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冲击荷载下岩石非线性变形与损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9:19

  本文关键词:冲击荷载下岩石非线性变形与损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 霍普金森压杆 冲击荷载 损伤 动态破坏 LS-DYNA


【摘要】:在现代岩土工程中,诸如矿山的爆破开采、冲击碎岩、军事防护工程、地震、岩爆等问题,本质都是冲击荷载产生的应力脉冲在岩石中的传播而引起岩石的非线性变形损伤与破坏。因此对岩石在冲击荷载下以及循环冲击荷载下的非线性变形损伤的研究可为冲击破岩机具的设计、施工开挖工艺参数的选取、防破工程的安全设计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岩石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利用LS-DYNA非线性显示动力分析软件,对冲击实验装置进行优化,本构模型的选取进行讨论,建立了岩石SHPB数值试验模型。模拟了岩石在不同应变率下岩石的动态破坏过程,分析了不同应变率下岩石的动态破坏模式,并进行了能量相关性分析。最后,对岩石受循环冲击荷载情况下的数值试验模型进行讨论,比较两种建模方式的优劣,并描述了岩石损伤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和岩石在循环冲击荷载下动态破坏的特点。研究表明,在岩石SHPB实验技术数值模拟分析中,岩石的材料模型可以选取HJC模型,冲击荷载的应力波波形采用半正弦波时可以消除应力波在压杆中传播时弥散效应现象,并且采用半正弦波加载时,试件达到应力均匀化的时间较短;在不同应变率下,岩石的破坏过程与破坏模式有所不同,表现在裂缝的生成位置,裂缝的发展方向,不同位置裂缝的发展速度和岩石试件破坏终止后形成的岩石碎块形状、数量、体积等方面;岩石的吸收能随与入射应力峰值与持续时间相关,当入射能足够导致岩石破坏时,采用幅值高,延续时间短的应力波加载时岩石破坏的能量利用效率较高;岩石受到冲击荷载产生损伤后,由于细观裂纹成核并产生裂缝,引起材料性能劣化,导致应力波峰值衰减;岩石在循环冲击荷载下发生破坏时,裂缝从轴心位置产生,与单次冲击下的破坏模式有所区别。
【关键词】:岩石 霍普金森压杆 冲击荷载 损伤 动态破坏 LS-DYNA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1 霍普金森压杆实验技术研究现状12-13
  • 1.2.2 冲击荷载下岩石动力学特性与损伤破碎研究现状13-15
  • 1.2.3 数值模拟现状15-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7
  • 第2章 SHPB实验装置与技术原理17-22
  • 2.1 前言17-18
  • 2.2 SHPB实验装置简介18-19
  • 2.3 SHPB试验原理与结果分析19-21
  • 2.4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数值试验模型的建立22-37
  • 3.1 前言22
  • 3.2 软件简介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2-29
  • 3.2.1 LS-DYNA3D显示中心差分算法简介23-24
  • 3.2.2 单元类型的选取与沙漏控制24-25
  • 3.2.3 建立几何模型25-26
  • 3.2.4 网格划分控制26-27
  • 3.2.5 接触控制27-28
  • 3.2.6 加载和文件输出控制28-29
  • 3.3 岩石本构模型及其参数选取29-36
  • 3.3.1 前言29
  • 3.3.2 HJC模型简介29-32
  • 3.3.3 HJC模型参数选取32-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岩石SHPB实验数值模拟及研究37-61
  • 4.1 前言37
  • 4.2 应力波在压杆中传播弥散效应分析37-39
  • 4.2.1 采用撞击杆撞击情况下的弥散分析38
  • 4.2.2 采用应力波输入方式下的弥散分析38-39
  • 4.3 早期均匀性的验证39-42
  • 4.3.1 应力波在试件内的透反射过程40-41
  • 4.3.2 模拟结果分析41-42
  • 4.4 不同应变率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模拟42-46
  • 4.4.1 应力波峰值对试样平均应变率的影响43-44
  • 4.4.2 不同应变率下岩石的动态力学特性44-46
  • 4.5 岩石变形破坏研究46-55
  • 4.5.1 破坏过程描述46-54
  • 4.5.2 断裂破坏形态分析54-55
  • 4.6 岩石破坏的能量相关性分析55-59
  • 4.6.1 能量计算方法56
  • 4.6.2 不同应变率下能量分析56-57
  • 4.6.3 等幅值不同延续时间下的能量分析57-59
  • 4.7 本章小结59-61
  • 第5章 循环冲击荷载下岩石损伤模拟分析61-69
  • 5.1 前言61
  • 5.2 数值模拟实现方法61-65
  • 5.2.1 连续应力波输入61-64
  • 5.2.2 重启动分析64
  • 5.2.3 建模过程64-65
  • 5.3 模拟结果分析65-68
  • 5.4 本章小结68-69
  • 结论69-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在胜;;岩石变形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岩石变形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2 王方正;试论现代岩石学的学术思想[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3 王明洋,戚承志,钱七虎,丁常树,罗昆升;岩石变形和破坏力学的基本问题[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明洋,葛涛,戚承志,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研究(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5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成就与趋势[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6 张流;;不破坏样品对受应力岩石的内部裂隙进行观察[J];地震地质译丛;1979年05期

7 刘听成;矿山岩石机械性研究之现状及主要方法简介[J];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7年01期

8 郭志;岩石微结构的力学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6期

9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10 А.В.Вихерт;张维根;;根据任意形态晶粒测定岩石的变形量[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煜曦;岩石断裂表面细观接触演化与剪切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勇成;地下水封油库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阳;低温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6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9 褚卫江;低孔隙度岩石细观本构模型及损伤—渗流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云飞;实验室制备岩石浆体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阴红宇;热—力耦合作用下硬岩力学行为及岩爆发生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义;基于FLAC3D岩石裂纹扩展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孙晓婷;铁磁质岩石挤压破坏过程磁感应强度异常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白林;岩石Biot系数试验分析及二氧化碳地质处置工程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6 崔晨光;冲击荷载下岩石非线性变形与损伤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7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丽娟;岩石细观统计损伤数值模型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9 翟小洁;岩石在单轴受荷条件下的超声波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69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69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