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
【摘要】: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时空演变 格局优化 七里河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3、412611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TJ001)
【分类号】:TU982.29;C912.82
【正文快照】: 乡村聚落是指一定规模与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人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现象、过程与形态[1]。乡村聚落研究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也是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3]。一般来讲,聚落包括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两类,然而受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农村聚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屈琼英;彭鹏;;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 喻红,曾辉,江子瀛;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3 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4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5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于涛;肖国珍;;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6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7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李钢;陈辉;;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演变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08年05期
8 徐克帅;刘彦随;;统筹城乡发展导向的中心村镇建设理论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9 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空间演变——以贵州省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10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萍;汤庆新;张保华;;基于GIS和RS的山东冠县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3 夏健;王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对农村聚落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4 赵栻泰;廖和平;;浅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5 仓恒瑾;周静;;深圳大鹏半岛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6 李静;洪鸿加;陈志良;彭晓春;;珠江口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7 汤永鸿;杜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以石家庄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8 张玉梅;王勇;;国内乡村聚落空间整合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9 王攀攀;赵俊三;李红波;;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10 张荣天;张小林;;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家君;刘嘉俊;谢淼;;沿黄典型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以兰考县三个村为例[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张东升;丁爱芳;;基于GIS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学伟;龚文峰;袁力;;基于DEM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定量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5 张鹏;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宅基地区位决策问题探讨——基于湖南省洪江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微观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那玉林;;试论区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王光溥;连建功;;论人地关系理论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的体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8 张鹏;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宅基地区位决策问题探讨——基于湖南省洪江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微观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10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童滋雨;城市绿地配置的量化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5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建华;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斯钧浪;数字苹果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田素娟;基于区域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及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姚小立;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学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常志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0 丁磊;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之枫;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许传青,徐小虎,于晓军,乔元华,曾衍钧;心瓣膜置换术远期死亡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与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1期
3 罗玉波,郑琦,陈善春,董春;居民地分布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定量化研究——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J];测绘科学;2005年03期
4 闫庆武;卞正富;王桢;;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5 国巧真;孙金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0年02期
6 刘平;刘纪平;赵荣;冯亮;;近邻点指数法测度澜沧江流域居民地空间分布类型[J];测绘通报;2007年10期
7 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8 吕斌;杜姗姗;黄小兵;;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9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规划;2000年04期
10 徐巨洲;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导效应[J];城市规划;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左玉强;城乡结合部耕地转化动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妍;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3 牟昆仑;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遥感信息提取与优化布局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4 毛濵;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07期
2 王琼;乔征;王葆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景观变迁典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3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4 王广超;李全林;王亚平;开黎黎;徐瑶瑶;奚秋燕;史华莹;吴敏;;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比较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J];山地学报;2012年04期
6 刘永伟;张阳生;李奕;;近10年来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7 浦欣成;王竹;黄倩;;乡村聚落的边界形态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3年08期
8 谢显奇;甘淑;余莉;任鹏飞;陈应跃;;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广南县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S1期
9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朱彬;;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年04期
10 廖燕青;;探讨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设计——以云头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汪晓春;梅耀林;段威;许珊珊;;城市时代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优化及规划对策——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6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宋若蔚;;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8 刘安生;陈伟前;胡金燕;;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李扬;范霄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新乡村聚落研究——旅游产业视野下的京郊新农村建设[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复多;;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基础——文化名村规划布局的启示[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褚兴彪;山东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模型构建与优化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珍;类型学在豫西乡村聚落更新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姚尚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3 周亮亮;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祥熙;四川盆周山区乡村聚落发展度及其重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范宁;苏南新农村乡村聚落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韩思;易县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海峰;512地震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林丽艳;青海古代乡村聚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苏小莲;当代移民背景下的乡村聚落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冀亚哲;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市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其优化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9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9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