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GWR分析
本文关键词: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GWR分析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桂滇黔地区 碳生产率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摘要】:入世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然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碳排放急剧增加,并于2007年成为第一大排放国。随着2013年雾霾由局部地区急剧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达到空前严峻。如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控制和降低碳排放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我国于“十二五”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指出应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充分利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多种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再一次强调了低碳绿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桂滇黔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具有共同的特征:经济落后、西南喀斯特地貌以及少数民族密集区。现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控制碳排放增加的双重压力。在我国东部工业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桂滇黔地区该如何选择经济发展之路?又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关系?又该如何为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尝试从空间效应视角探析桂滇黔地区39个地级市碳生产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互动机制。首先对桂滇黔地区39个地级市碳生产率进行描述统计分析,采用ESDA的空间自相关检验方法和LISA聚类分析方法对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全域、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探析其在演变过程中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空间集聚效应的作用下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分别建立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EM、SLM)以及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GWR),并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专利授权量、公共财政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以及人均GDP等变量引入计量模型,进一步探析桂滇黔地区39个地级市碳生产率在非空间效应、空间效应以及空间非稳定性下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互动机制。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2006~2013年桂滇黔地区39个地级市的碳生产率变化呈现出阶段波动性和地区差异性两大特征。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全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Ⅰ估计值表明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且这种集聚效应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Ⅰ检验也表明,广西北部湾地区、滇西地区和黔中西地区的碳生产率活动均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桂滇黔地区内部的碳生产率活动并非稳定地呈现空间集聚,而是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某种空间差异性。其次,通过比对OLS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SLM、SEM)的估计结果,发现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SEM)的各变量统计值基本优于OLS模型,且在OLS下变量LnΓ和Lnst统计结果并不显著,但增加空间因素之后均通过检验,表明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要比OLS模型更准确地揭示各变量对碳生产率的作用及大小。Lagrange Multiplier估计值与Robust LM(稳健性)估计值表明选择基于W Rook 1的空间滞后模型更为合适。在空间滞后模型下产业结构高级化、人均GDP的弹性系数值分别为0.3815、0.3923,在所有变量中的贡献率最大;公共财政支出、专利授权量、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425、0.038、0.036和-0.0708;反映溢出效应的ρ估计值表明,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水平除了受自身“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其邻近地区碳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再次,空间非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基于GWR模型的桂滇黔地区39个地级市中除了玉溪、黔西南、文山三个地区可决系数估计值低于OLS模型外,其他地市的可决系数显著高于OLS模型,且各地级市的变量估计值都不相同。表明桂滇黔39个地级市碳生产率各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考虑空间因素非稳定性情况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变量对碳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总和在50%以上,是提升桂滇黔地区各地级市碳生产率水平的两大关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弹性系数表明,合理布局三次产业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碳生产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的弹性系数为正,表明其对碳生产率提升有积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通过简单增加外商直接投资额就可以实现碳生产率增长;各地级市专利授权量对碳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在2.42%~23.07%之间,适当提高专利授权量对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大小取决于地区的研发创新能力;公共财政支出增加会抑制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不考虑空间内部差异的OLS模型高估了公共财政支出对碳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结合桂滇黔地区39个地级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技术进步对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外资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支出比重等政策措施。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goal of developing low - carbon economy in Guangxi - Yunnan - Guizhou area .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key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 carbon economy in Guangxi and Yunnan . In the Beibu Gulf region of Guangxi , the activity of carbon productivity in the we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s shows positive spatial self - correlation , but the spatial difference is not obvious .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of the spatial effect is higher than OLS model .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higher than OLS model .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positive . It shows that the growth of carbon productivity can be realized by simply increasing the direct investmen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东模;一种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纯利润生产率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5年03期
2 张德霖;论生产率的内涵[J];生产力研究;1990年06期
3 张德霖;生产率的系统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0年12期
4 曲建君;;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7年01期
5 杨丹;戴昌钧;;我国生产率研究的现状解析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01期
6 熊鸿军;李再跃;陈香;;关于生产率研究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7 曾世宏;郑江淮;丁辉关;;国外服务业生产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8 王立成;牛勇平;;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潘丹;孔凡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分析——基于环境污染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10 马天乐;刘璨;;中国林业总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J];林业经济;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丹;产业集聚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差异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晓华;中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3 潘江;典型手性药物砌块酶促合成过程生产率强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子桥;黑龙江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申春骏;延边州耕种型农业机械效率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申婷;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叶良益;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张莹莹;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黄卫平;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王建科;碳生产率改进空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孟令久;信息化影响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王唯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10 欧阳婉桦;中国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2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37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