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青菱乡岩溶塌陷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15:01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青菱乡岩溶塌陷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塌陷 水流-应力应变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武汉市青菱乡 预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推进,地质灾害问题日益频发,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武汉市城区岩溶塌陷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阶段主要是由于降雨及局部抽水引起的岩溶塌陷;90年代以后,由于工程建设及地下水开采加剧,岩溶塌陷频繁发生;2013年以来因为地下水开采减少,加之地面变形等得到有效监测,岩溶塌陷处于控制阶段。尽管如此,由于工程建设施工排水,引发的岩溶塌陷还是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本文选择武汉市岩溶塌陷典型区-青菱乡,在对其自然地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岩溶塌陷历史,总结分析了可溶岩分布及岩溶发育规律,研究了岩溶塌陷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建立了岩溶塌陷数学模拟方法,构建了研究区水流-应力应变耦合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岩溶塌陷可能性进行了定量模拟预测研究。主要结论认识如下:1、研究分析了可溶性岩的发育特征:平面上基岩面溶蚀程度最强的是阮家巷、司法学校、烽火村及毛坦港四个区域;受地质构造的控制,青菱寺压扭性断裂带区域钻孔遇洞率高达73%,线岩溶率22.6%;垂向上强发育带在高程-5--10m处,钻孔遇洞率15.7%。2、统计分析了溶洞的充填特征:平面上阮家巷—陆家街—涂家沟司法学校、烽火村乔木湾—余家湾以及毛坦港一带,洞内部分充填砂、粘土和碎石岩;垂向上埋深约20-40m段,充填率最高达67.39%。3、研究分析了岩溶发育与可溶性岩的矿物化学成分及形成的地质年代的关系:石灰岩的二叠系地层中Ca(O含量最高,比溶蚀度最大0.93-1.17。研究区内二叠系地层分布不广,但下伏基岩出现的溶蚀现象较普遍,岩溶塌陷密度最高3个/km2。4、总结分析了岩溶塌陷的空间及时间分布特征:①塌陷区全部分布在南部石灰岩条带上,石灰岩中溶洞或裂隙发育强;②在地形地貌上,所有的塌陷点均局限在两岸滨江的长江一级阶地上,因为该处地下水与长江水随着季节变化有密切的水利交替联系;③有些塌陷分布在铁路沿线以及有重大工程建设的地点。④在地质构造上,许多塌陷点发生在青菱寺压扭性断裂带及五通-汤逊湖性断裂带500m范围以内。塌陷的发生时间主要在6-8月份和12-2月份期间。5、研究了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①地貌影响及作用机理,阶地堆积物中有二元结构存在,上部为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及卵砾石层直接覆盖在石灰岩之上,在地下水的内动力作用下极易被潜蚀。②盖层岩性结构对地面塌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粘聚力愈高,土的抗剪强度愈强,抗塌能力愈高。青菱乡烽火村砂层厚度最大,平均厚度36m,塌陷密度最大。砂性土在水的渗透压作用下较易发生塌陷,所以主要作用机理是潜蚀及渗压致塌。③地质构造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沿着青菱寺压扭性断裂带分布的塌陷点全部在500m范围,作用机理是断裂带处是地下水的通道,潜蚀作用增强。④地下岩溶及土洞发育程度、土层扰动对地面塌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青菱乡烽火村扰动带以多剖面的方式相互贯通,砂层的多个扰动带相互影响,在一处塌陷点处形成密集的多个地面塌陷坑;扰动带以多剖面的方式相互贯通使土层中的土颗粒随着水流加速迁移,松散的扰动带提供了迁移的物质,所以主因是潜蚀致塌。另外降雨及抽水都增加垂直渗透压力,还使土层的自重应力增大,抽水还会产生真空吸蚀作用,所以塌陷成因还有渗透致塌、重力致塌、真空吸蚀致塌。6、在对研究区可溶岩分布规律、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塌陷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点塌陷区的水流-应力应变三维耦合模型,并引入格里菲斯判据及摩尔-库伦破坏准则。7、基于GMSMODFLOW程序及编制的程序对以青菱乡烽火村为地质背景建立的理想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与预测,计算结果与定性分析及实际的塌陷情况相符,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8、利用以上验证的程序计算了青菱乡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的地下水流场及土体应力应变值,并进行了模型识别,拟合效果较好。利用以上拟合的模型对青菱乡烽火村塌陷区的长江水位动态、工程建设排水、大气降水等几种工况进行了预测,为预防岩溶塌陷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创新点:(1)结合青菱乡岩溶塌陷背景条件和机理,提出了地下水流-应力应变耦合模型。(2)编制程序实现了地下水流-应力应变耦合过程数值模拟,并设计了长江水位变化、周边工程建设排水施工、大气降雨三种工况对武汉市青菱乡烽火村岩溶塌陷区进行了预测。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motion of large - scale urban construction , the proble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 which seriously impede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 . Based on the GMSMODFLOW program and the program compiled by the GMSMODFLOW program ,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 and prediction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ideal model established for the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Yangling Township , Qingling Township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groundwater flow field and the stress and strain value of the soil body are predicted by using the above - fitted model .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 stress strain coupling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above - fitted model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桂林市地面岩溶塌陷预测图件编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冯佐海,梁金城,李晓峰,王春增;桂林市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3期
3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试验、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 张丽霞,熊大军,王集宁,方庆海,韩祥银,付东叶;莱芜市岩溶塌陷原因分析与评价[J];山东地质;2002年02期
5 朱庆杰,刘挺权,张秀彦;唐山市岩溶塌陷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陈静,马亚杰,朱庆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岩溶塌陷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7 万志博;武雄;徐晟;李元仲;杨蕊英;陈鸿汉;高明显;张顺风;;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J];中国岩溶;2006年02期
8 王滨;于开宁;;河北省岩溶塌陷的分布与形成特征[J];工程勘察;2006年03期
9 杨胜权;;贵州省岩溶塌陷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6期
10 左文U,
本文编号:1393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39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