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选择对城镇化的影响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技术选择对城镇化的影响路径研究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产业技术选择 城镇化率 产业演进升级
【摘要】:城镇化发展问题是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大力推动的重要实证课题。发展城镇化有着启动投资及消费内需的积极作用。本文延伸前人的研究观点,认为产业的发展是支持城镇化可持续进程的关键。产业发展对城镇化促进作用前人进行了从产业升级、产业集聚、产业与劳动收入等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针对经济体发展的技术选择问题,林毅夫等学者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城镇化发展问题可以归类为经济体发展问题,因而本文试图借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产业技术选择模式理论,研究产业背后的产业技术对城镇化率提升的影响情况及影响路径。产业技术选择分为重工业优先偏向性、劳动密集偏向型。这个偏度用技术选择指数(也称重工业优先程度指数)衡量。本文再介绍新结构经济学和产业技术选择指数相关概念和理论,以说明这些理论对研究城镇化问题的创新性和适用性。再规定城镇化发展相关目标选取:城镇化率提升(城镇化率提升)以及城镇化中产业演进升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升)。本文的研思路就是找到产业背后的技术选择对城镇化率影响的数学实证,以探讨二者之间的数值关系;进而假设产业技术选择指数是通过影响产业演进升级进一步影响城镇化率的传导式路径,实证可以通过产业演进升级相关指标作为中介研究技术选择指数、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的数值、因果关系加以分析和验证。在具体操作中,本文列出2012年各省的技术选择指数、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并以技术选择指数、城镇化率数值为依据将城镇分三档,进而对三档典型代表城镇分别建立技术选择指数对城镇化率、技术选择指数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并分析随后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样的目的是分类探讨重工业程度和城市发展程度不同的城镇,技术选择对城镇化率数值影响和影响路径的情况和差异。得到实证结果,产业技术选择指数低城市,保持接近1的技术选择指数数值,统计上这类城市城镇化率较高,是成熟的城镇,实证得出产业技术选择指数存在对城镇化率的正脉冲和显著的格兰杰原因;对于技术选择指数较高城市,这些城市相对重工业化,城镇化率统计上是比较低的,实证得到技术选择指数对城镇化率的负向脉冲,但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原因。重工业类型城镇没有得到预期显著格兰杰原因,对此本文提出三点解释。另外,产业技术选择指数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实证结果:产业技术选择在禀赋发展或重工业化的城镇,都得到技术选择指数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正或负脉冲及显著格兰杰原因。以证明产业技术选择指数在城镇化成熟地区,不仅存在显著数值关系,而且产业技术选择是通过产业演进升级路径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而且补充得到重工业城镇,产业技术选择升高对城镇化发展可以有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产业演进升级这一路径间接影响的,其路径类同非重工业城镇。通过实证找到产业技术选择对城镇化率影响的数学关系和影响路径,得出结论及建议,中国国情下城镇化产业技术选择模式应该扭转重工业布局态势,为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更多资源,只有更丰富多元的产业发展才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高产值和高就业率,城镇化的资源布局低技术选择指数城镇化发展就有动力。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s the ke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 It is concluded and suggested that the selection mod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should reverse the situation of heavy industry layout , inject more resou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 Only a richer and more diversifi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high output value and high employment rate for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ow technology choice index has motive force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的技术选择研究[J];价值工程;2003年01期
2 左雄亚;;略论技术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1988年03期
3 郑友敬;;我国技术选择问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11期
4 《依靠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课题组;攀矛进;;我国重大技术选择中的经验教训[J];中国科技论坛;1989年04期
5 彭攀,杨青;技术选择评价标准初探──兼议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01期
6 邱俊荣;外销比例政策与技术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成新华,申忠健;析当前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年05期
8 王硕,费树岷,夏安邦;关键技术选择与评价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S1期
9 莫淑华;;企业现实技术选择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资讯;2006年03期
10 张鸿萍;苏文胜;;企业创新战略中的技术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硕;费树岷;夏安邦;;关键技术选择与评价的方法论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2 何江波;;STS视角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技术选择[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张一鹏;;内蒙古乳业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政策、技术选择[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刘任重;;进化范式下技术选择的博弈模型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挺;徐世伟;;零售企业数据挖掘的技术选择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6 汪向阳;;西部大开发中的技术选择与社会控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吴楠;重视文化对技术选择的导向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王伟民;给房地产插上联想的翅膀[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祝晓莲 张士铨;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举措[N];科技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鲁松;前期工作要快 技术选择要准 工作作风要实 发展环境要优[N];淮南日报;2009年
5 博星投资;重视风格与技术选择[N];中国证券报;2003年
6 伊佳邋于尚民;张扬技术力量 驾驭技术选择[N];通信产业报;2007年
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王谷煜 王凯;40G高速传输典型场景的技术选择[N];通信产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茂兴;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宪忠;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技术选择与建设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鞠晓伟;基于技术生态环境视角的技术选择理论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姜红;基于技术关联性视角的产业创新模式与技术选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田;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关键技术选择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2 刘洁茹;自制微课程的技术选择与实践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3 邵志华;S公司面向润滑油市场新形势的技术选择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4 聂岩;产业技术选择对城镇化的影响路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5 张鹤男;面向新型工业化的辽宁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选择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6 苏敏;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技术选择与控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敏;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技术选择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赵爽;农民技术选择中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D];兰州大学;2008年
9 王俊;可持续发展与技术选择的机制设计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10 袁凤飞;基于技术体系的技术选择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02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40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