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收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03:10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收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出处:《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性检验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模型EBM-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摘要】: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与资源紧缺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的快速发展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环境问题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据环保部测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大约占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至8%左右,并且出现了逐年上升的态势。因而,中国的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理当以近期的雾霾问题为契机,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摒弃过去依靠增加资金与物质资源投入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为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同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就是生产率的提高。鉴于此,生产率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生产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结论。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限制,现有文献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仅考虑劳动、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忽视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要素;不能处理投入与产出变量同时存在径向与非径向特征的情况;缺乏对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省际差异的深入研究,尚未准确刻画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布演化的长期发展趋势;假设经济个体独立存在,忽略了经济单元在地理经济关系中的空间关联性与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的日渐突出,我国不但要重视协调投入要素节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平衡。环境污染程度的相对降低与资源、能源的相对节约是生态经济增长绩效提升的重要标志,也应该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的研究课题。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解决资源供求危机、构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要求。因而,克服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对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鉴于此,本文研究的总目标是: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视角系统性的研究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问题。测算我国不同省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分析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甄别出影响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为制定有助于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论支撑。这有助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并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研究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最终实现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平衡的迫切需要与内在要求。全文共包括六个章节,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本部分内容采用非参数混合径向EBM模型结合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中国29个省份2002—2013年的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发现:(1)评价方法的选择对中国省际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非期望产出的EBM模型结合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适用于处理"径向而不可分"与"非径向而可分"同时存在的情况,对我国环境生产率的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2)从全国总体特征来看,2002—2013年基于非期望产出的EBM模型测算的中国省际环境效率处于0.77~0.82之间;其中,2002年平均环境效率值最高,而2008—2013年的环境效率值比2002—2007年更低,这表明中国多数省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在下降;环境效率高的省份与环境效率低的省份分布表现出"高-高、低-低"的格局,也就是说基于非期望产出的EBM环境效率具有空间相关性与集聚特性。(3)从区域视角来看,三大区域的环境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东部省份维持在0.93左右的高水平,中部省份环境效率多数处于0.76上下,而西部省份只有0.63左右。(4)2002—2013年间中国省份环境效率改进总体呈现出加速的趋势;分地区来看,尽管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和全国大体一致,但不同区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东部省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5)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来看,全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驱动力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阻碍作用;我国29个省份的跨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时间演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内容二: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判断本部分内容根据收敛假说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分别采用δ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核密度估计方法以及马尔科夫链方法对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及其省际差距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存在显著的δ收敛趋势,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不会自动消失;全国与东、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而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却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全国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趋势,说明全国省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向其自身的稳态水平收敛的趋势。(2)2003—2013年间省际累积相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集中程度在降低,省际差距变大,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增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不同地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流动性偏低,变动具有"粘性"特点,呈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难以实现绝对趋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转移都发生在相邻状态中,跨越式增长难以实现;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了高生产率、中高生产率、中低生产率以及低生产率四种状态类型的集聚现象;各省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显著,并且会持续存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均衡发展。研究内容三: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每个省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与其他省份都有经济和社会上的往来。区域间的经济行为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空间交互作用,这种空间作用导致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不再成立。鉴于此,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把空间结构与空间效应纳入到研究框架中,对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2003—2013年间我国省际累积相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空间正相关现象;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空间地理分布中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呈现出显著的集聚性特征,并且区域流动性较低,各省份难以脱离其原来所在的集群。(2)空间地理因素对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区域间的开放程度逐步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也随之增大,不同省份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因而,出现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互依赖的现象是必然的。(3)从全国整体来看,样本期间外商直接投资、政府环境规制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提高会降低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而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4)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这两种技术进步模式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自主创新能够显著促进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引进却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我国的技术引进具有一定程度的无效性;但自主创新因素的正向作用更大,因而,技术进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总效应仍为正向,技术进步依然是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平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优化外资引进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引进先进技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调整政府环境规制措施,确保环境政策的连贯性;绿色消费策应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经济持续增长;制定差别化的省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政策等。本研究为定量的评价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资源环境代价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丰富了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的评估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质量,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平衡有所助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96;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力;刘馨月;;市场风险、契约关系与农户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人感染禽流感(H7N9)风险视角[J];财经研究;2016年02期

2 周长富;杜宇玮;彭安平;;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我国FDI的区位选择?——基于成本视角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01期

3 王俊;;环境管制、R&D投资与生产率[J];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4 罗良清;胡晓琳;;中国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平衡研究——基于环境效率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02期

5 黄永春;石秋平;;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基于包含R&D投入的SBM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2期

6 王效俐;刘娜娜;;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与收敛[J];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11期

7 刘晗;王钊;姜松;;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11期

8 李小胜;宋马林;;“十二五”时期我国碳排放额度分配评估及效率研究[J];经济科学;2015年05期

9 王佳;盛鹏飞;;环境治理降低中国工业全要素增长了吗?——基于修正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05期

10 张胜利;俞海山;;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海文;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估计及其应用[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2 王玲玲;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马越越;低碳约束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4 潘丹;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黄砚玲;地理加权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GMM估计及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宋马林;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及其统计属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卞亦文;基于DEA理论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晶晶;沿海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收敛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青青;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36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436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1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