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基于DEA和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工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02:22

  本文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力 主导产业 数据包络分析 因子分析 出处:《内蒙古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不均衡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的难题,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也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强调,国家应该大力鼓舞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应该成为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选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应该由现在21位上升到18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低迷状态,科技革命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名将直接关系到该国产品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主导产业占市场的份额,摆脱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经济工业化进程和科技产品的创新能力。从经济市场来说,技术创新能够分离产业的制造程序,让商品的销售群体更精英化,从而增加商品的生产效率和盈利价值。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如果经济链中的主导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市场竞争力,那么它必然要求和它有直接关系的技术、原材料、零部件企业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和它具有一样水平的技术支持、原材料供应、零部件服务,如此整个产业链将呈现良性循环状态。主导产业的创新不但能够影响上下游产业的更新速度,还可以快速将创新技术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使得企业和上下游公司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真正让产业链实现多赢的格局,最终让产业链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产业链的提升使得整个经济市场往良性方向发展,总结来说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间接推动技术创新,由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拉动的经济增长将成为新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态的演变。总体来说,技术创新不仅增加了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还有效改善了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让金融创新型、科技技术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而减少我国经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本文首先运用DEA对中国多个工业产业进行评价。主要数据来自2009—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选取工业总产值、全部从业人数年平均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主营业务成本、利税总额等作为评价指标。建立CCR模型,运用模型、指标、数据进行最终分析,得到五年内均有效的工业产业。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工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实证研究,选取总资产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工业总产值比重、产业利税比率、就业吸纳率、研发密集度作为评价指标,数据同样选择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指标,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和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后,运用调整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并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根据实证结果得到多个产业的各公因子和综合因子得分的数值及排名。最后,将DEA和因子分析法所得到的结果相结合,分析得出5个主导产业,再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工业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中仪器和设备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企业资金、研究人员所占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收入等作为评价指标,实证分析后样本单元综合为3个有着现实意义的公因子,结合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研发、技术吸收和技术扩散三个研究方向,得出现阶段我国工业的5个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为均衡,三项因子均具有一定优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强,但在技术吸收和技术扩散方面均不占优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上的优势较为明显,但技术扩散却处于明显劣势;医药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刚好相反,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上均为负值,但技术扩散方面优势显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弱,即使国家对资源开采和利用率提升方向比较重视,愿意给予大力扶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自身也在不断的研究创新,但是由于自身属性限制,并没有收获好的效果。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a difficult problem of government governance .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not only causes social instability but also hinders the virtuous circle of the economy . In the 12th Five - Year Pl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sued in 2010 , the state should energetically inspire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to change our country ' s economic development .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ll become the new engine of the world ' s economic development ,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ll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y ' s products in the economic market .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 five dominant industries are selected , such a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total assets , the growth rate of the main business income , the inductivity coefficient ,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 the profit and tax rate of the industry , the absorption rate of th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the R & D intensity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 However , in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absorption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 the advantages of the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bsorption are obvious , but the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is obviously inferior ;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coal mining and washing industry is the weakest , even if the coun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 it is willing to give strong support , and the coal mining and washing industry itself is constantly researching and innovation , but because of its own attribute limitation , it has no good effect .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4;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耘;杨朝峰;;转型时期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1期

2 李芹芹;刘志迎;;中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指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9期

3 王坤;袁静;;创新评价研究热点分析及其相关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2期

4 赵艳轲;余兴厚;;基于投入产出和DEA的重庆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锐淇;蒋宁;汪春晖;;我国区域产业分布特征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6期

6 姜红;陆晓芳;;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7 肖泽磊;项喜章;刘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群构成要素及优势分析——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年07期

8 李锐;鞠晓峰;;产业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进化机制及动力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9年S1期

9 张倩男;赵玉林;;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4期

10 陈昌柏;李刚;王双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广场;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483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483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