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本文关键词: 就业密度 区域密度方程 就业中心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东北 出处:《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东北地区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右倾斜的倒"Y"字型就业密度格局,从北向南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次中心逐渐增多,沿海化趋势和局域融合趋势也比较明显,东北地区多中心就业格局已经形成。2004—2008年,东北地区整体就业密度的集中性还在继续加强,但不同局域就业中心表现出了不同的增长模式,黑龙江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的单中心阶段,吉林省和辽宁省处于向心集聚和中心增长型扩散并存的多中心阶段,大部分就业中心均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阶段,尚无去中心化扩散的就业中心。
[Abstract]:Based on regional density equation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density in Northeast China are studied by using employment data of two economic censuses. In Northeast China, an inverted "Y" pattern of employment density has been formed, and the number of sub-centers formed and being formed from north to south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trend of coastal and local integration is also obvious. The pattern of multi-center employment in Northeast China has been formed from 2004 to 2008,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density in Northeast China has continued to strengthen, but different local employment centers have shown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Heilongjiang is in the single-center stage of central growth diffusion, Jilin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 are in the multi-center stage of concentric agglomeration and central growth-type diffusion, and most of the employment centers are in the central growth diffusion stage. There are no centers for decentralization and diffus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076) 国土资源部2010年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011018)
【分类号】:F224;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怀恩;黄声享;;基于Kriging方法的空间数据插值研究[J];测绘工程;2007年05期
2 侯光雷;王志敏;张洪岩;张正祥;;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的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4期
3 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4 孙平军;丁四保;;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5 贺灿飞;朱晟君;;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伟;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空间极化定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广臣;刘艳;;DEM的插值特征分类系统[J];测绘标准化;2012年01期
2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年05期
3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年03期
4 武艳强;江在森;杨国华;魏文薪;刘晓霞;;用球谐函数整体解算GPS应变场方法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6期
5 刁鑫鹏;吴侃;;基于Kriging算法与曲面拟合的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插值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年01期
6 邓羽;刘盛和;姚峰峰;王海军;;基于协同克里格的基准地价评估及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7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8 刘涛;曹广忠;江艺东;郜晓雯;;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检验[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9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10 黄牧;戎晓力;梁正央;张毅军;;Kriging算法在地表沉降预警图绘制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超群;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劳动力竞争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杜君;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孟磊;采煤驱动下平原小流域生态演变规律及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浩然;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吉林大学;2012年
8 韦仕川;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环境分析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勇;基于近似模型的汽车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张菊清;空间几何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大伟;基于空间数据挖掘和地统计学的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学成;冶炼渣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张小伟;森林覆盖面积遥感监测中空间抽样技术及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钟明明;发动机制造精度与性能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张述;基于ActiveX自动化技术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可视化研究与实现[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6 袁磊;基于电子海图的海上溢油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贺孟萌;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芳芳;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我国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杜磊;稠油热采中温度场数据插值方法比较及可视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宋晓杰;基于Kriging模型抗冰海洋平台管节点疲劳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张启成;城市化与城市质量[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3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4 修春亮,李红,于海桓;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城市的边缘化问题[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5 陈文成;;基于ESDA的闽西发展不平衡格局动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2期
6 孙平军;修春亮;;东北地区中老年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7 吕拉昌;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8 甄峰,顾朝林,沈建法,黄钧尧,朱剑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9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10 修春亮,许大明,祝翔凌;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估[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金利;熊义志;王丹;蔡甄;韩威;;夯实五大基础 提升就业质量——清华大学关于北京市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纪实[J];北京教育(高教);2010年09期
2 ;尤溪县劳动就业中心[J];就业与保障;2010年08期
3 李岑;王浓章;王彬;;探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9期
4 毛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10期
5 郑思齐;龙奋杰;王轶军;于璐;;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7年06期
6 ;永安市劳动就业中心[J];就业与保障;2008年Z1期
7 ;建设示范性就业中心 打造信息化就业平台[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年12期
8 杨燕;张勇强;;关于高职生就业困难原因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0年26期
9 龚明俊;;“企业游”不能局限于“就业游”[J];教育与职业;2005年13期
10 ;表情[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君丽;;都市副中心人口规模及核心区用地规模探讨——以沈北道义地区总体发展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亚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之关键[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4 于伟;郭庆童;;西方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念、对策及启示[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5 向寿生;;廉租房供房模式之集中兴建的优劣势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C];2003年
6 王震;薛伟荣;;深化帮困送温暖工作,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7 陈琼;;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就业人群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青岛市YN路街道办事处的个案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8 孙斌栋;涂婷;石巍;郭研苓;;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交通疏解绩效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宝沧;我市一季度新增就业1.23万人[N];天水日报;2008年
2 郑晨;巾帼建功 做有意义的事[N];西部时报;2008年
3 杨世平 本报记者 刘昶;我市开启“绿色通道”[N];贵阳日报;2006年
4 蓝云;二季度缺工现象趋缓[N];福建日报;2008年
5 张临山;省就业中心培训“小老板”[N];山西日报;2007年
6 卢天娇;多项优惠政策让农民工在厦安居乐业[N];厦门日报;2007年
7 ;毕业生求职存在的普遍问题[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3年
8 王兴筑 本报记者 王丹丹;助7800人找到工作[N];贵阳日报;2007年
9 记者 张临山 实习生 亢康;我省启动再就业援助月活动[N];山西日报;2007年
10 通讯员 董少校 早报记者 韩晓蓉;毕业起薪比预期少千元[N];东方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娜;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郊区就业中心的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巍;多中心视角下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涂婷;多中心城市结构与通勤效率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研苓;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3年
6 肖静;基于B/S高校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周海燕;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道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常奕;基于OLAP技术的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9 昝忠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江静;女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11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51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