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内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14:09

  本文选题:跨国并购 切入点:逆向技术溢出 出处:《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十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2012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878亿美元,成为美国、日本之外全球排名第三的对外投资国。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跨国并购可以直接获取东道国的先进技术,研究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国内企业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于本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跨国并购对创新的影响和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创新的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文献。第二,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现在国内企业跨国并购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的跨国并购以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和国企为主体,民营企业资金相对短缺,并购规模较小。我国跨国并购仍然以资源获取型为主,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刚刚开始。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但较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第三,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中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成本最小化条件,即跨国并购平均固定成本小于节约的边际成本净现值时,无技术优势的企业依靠跨国并购获取东道国的先进技术提高国内技术水平具有可行性。之后总结了企业通过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创新的路径和因素。第四,建立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模型,采用199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计量回归,研究结果发现跨国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结果不是很显著,仅仅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变量选取上。大多数学者采用跨国并购存量直接作为解释变量,本文选用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作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与跨国并购存量相比,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更能代表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另一方面,数据选取上。本文选用1995-2014年中国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计量回归。与以往文献仅仅选取中国跨国并购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相比,更加精确地反映出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的存量。
[Abstract]:In the past ten years , China ' s cross - border M & A has entered a stage of high - speed development . According to the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in 2013 , China ' 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to US $ 87.8 billion , which is the third largest foreign investor in the U.S . and Japan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1;F271;F27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廉鹏飞,曲峰;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6期

2 桑秀国;跨国并购: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06期

3 潘爱玲,杨国昌;跨国并购的特点、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褚东风,黄汉江,褚东伟;面对跨国并购中国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阚文;;跨国并购进入冷冻期?[J];财经界;2001年10期

6 崔健;简析日本的对内跨国并购[J];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04期

7 侯锦;我区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并购浪潮[J];理论研究;2002年04期

8 唐礼智;全球跨国并购的新特征及动因透视[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宋群,陈长缨;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10期

10 唐任伍;王宏新;;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02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世坤;韩爱琼;叶华;;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美国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的实证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玉萍;王代敬;;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探析[A];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新欣;刘冀生;蔡来兴;薄启亮;张志勇;刘建功;;跨国并购与兼并重组[A];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8年

4 楼朝明;;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经济安全”问题——基于利益集团的分析视角[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肖江岭;;跨国并购发展战略的思考[A];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魏磊;;全球跨国并购形势分析及中国对策[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7 胡明晨;吴国蔚;;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分析及建议[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聂聪聪;;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反周期跨国并购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9 王铁栋;徐娴;;价值链全球布局的战略考量——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新视角[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10 马晓芸;谢洪明;;跨国并购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杰;全球跨国并购八大特点[N];国际金融报;2002年

2 王国进;中国企业走好跨国并购之路[N];文汇报;2005年

3 周明;跨国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1.28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张芝年;英国对跨国并购活动的监管[N];经济日报;2007年

5 张娜;一场关于“跨国并购”的思想交锋[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高析;对当前跨国并购若干问题的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唐真龙;加速国际化 跨国并购额达186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郑晓波;中国市场跨国并购金额翻番[N];证券时报;2008年

9 刘丽靓;跨国并购应在危机中不断发展壮大[N];证券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唐福勇;经济低迷为跨国并购提供机遇[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中文;跨国并购的宏微观经济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张寒;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马金城;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

4 蒋墨冰;跨国并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里光年;发展中大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叶建木;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杨镭;跨国并购与政府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顾卫平;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D];复旦大学;2004年

9 楼朝明;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姚战琪;跨国并购:对市场结构变动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俊;我国大企业集团跨国并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邸春雨;经济转型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D];辽宁大学;2008年

3 徐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刘影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D];外交学院;2005年

5 甄海涛;关于跨国并购的若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陈奇;核心能力培育视角的跨国并购整合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张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培强;跨国并购的动因、效应及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高玉玲;联想集团跨国并购及整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骆兴顺;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86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686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0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