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人体十二经穴位皮肤阻抗变化实时检测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2 00:04

  本文选题:经络仪 切入点:皮肤阻抗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延续前人在皮肤阻抗和经络穴位的研究成果,并引进适当的科技方法,建构一个新型仪器,以让我们可以实时连续地对穴位阻抗的变化做整体更全面性的观察,进一步了解穴位阻抗的变化和人体生理与病理的相关性。文献研究:对人体十二经穴位阻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经络当下的生理状态,经络理论是背后最高指导原则,因此对经络理论的了解与其发展历史,必须要有一基础认识。因此,我们先简短地介绍从内经时代到清朝末年,经络理论相关的重要发展历史。1970年代,中医学界曾经展开人数估达17万人有关经络感传现象的大规模调查,证实了经络感传现象是一件普遍的事实。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我们也经由经络的客观检测,包含有皮肤电阻检测,放射性核素示踪,低频声信号检测,红外辐射成像,体表超微弱发光检测和钙测定等,更加确认了经络存在的客观事实。但是"经络感传"和目前已经勘明的神经、血管生理现象存在显着差异。目前只能有一些假说试图来解说经络现象,却仍无法确认经络的实质。我们在此列举了著名的宋氏理论和经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以作为代表。另一方面,,中谷义雄博士在1949年发现从咽喉通过乳内侧透过腹部,再经过脚的内侧到脚底的连线,有许多个特别容易通电流的点。他将这些容易导通电流的点,取名为皮肤良导点。把这些良导点的定型排列取名为皮肤通电良导络,简称良导络。良导络与三千年前由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所发现的经络的形态几乎是一致。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杨威生为代表的学者发现体表传统经络及低阻经络的位置存在统一性,由此得出结论:经络和穴位存在低电阻的特性。接下来我们对国内外相关仪器的研发技术进行研究,并且选择了其中几台比较著名的经络仪来做比较:1)SHXK-JL-100F2)TDS3)ARDK4)DMS5)EMAS6)MEAD7)PHCS-W20118)RMS-24除了探讨相关仪器研究方法的进展外,我们也收集了许多应用经络仪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研究案例,并按时序做成总结。研究方法:1.自行研发一套可以同时连续地自动测量并自动记录左右各十二经(共24点)穴位阻抗的仪器。2.运用上述仪器来实际测量,记录并分析十二经穴位的皮肤阻抗的变化情况。研究成果:1.自制动态经络仪简介可携式,即时性,全面性和连续性是大部分穴位阻抗研究者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用分布式处理并利用物联网中的蓝牙穿透技术,以非常经济简便的方式,实现了这些功能。仪器分成四个模块,用以各自附着于四肢上,每个模块均内含高积集度微处理器集成电路和阻抗测量线路,并内含蓝牙通讯线路,可将测量结果,实时上传至手机显示与储存。每个模块以导线连接六个讯号贴片(类似心电图贴片)和一个接地贴片,各自贴于皮肤表面待测穴位。开启模块电源,并于手机上用蓝牙无线连接后,就可显示并储存测量结果。一个手机可同时连接并控制四个模块,因此可同时监测左右十二经(共24点)穴位的阻抗变化。本研究选定的穴位有双手的太渊,大陵,神门,阳谷,阳池和阳溪;以及双脚的太白,太冲,太溪,束骨,丘墟和冲阳。除肾经取太溪外,其他十一经之取穴与良导络相同。2.十二经穴位阻抗实验结果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测量了五十三位受测者,总计六十三人次,每次测量时都记录所有十二经脉,总共有24个穴位所有的皮肤阻抗(电流)值。在测试时手机上会显示实时的经络图,也就是24条长条形。分别代表左手的肺经,右手的肺经,左手的大肠经,右手的大肠经等等,依此类推,直到左脚的胃经,和右脚的胃经。除此之外,手机也当场分别计算了各种比例,有上下比例,左右比例,阴阳比例,各个表里经比例,等等资讯。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分布式处理与蓝牙无线通信手段,成功研发出一台可以同时对所有人体24经穴位阻抗(电流)做实时与连续性观察的仪器,其后并对53位被观测者总计做了 63次短暂约10分钟的观察。根据所记录的数据,我们算出其平均值,标准差,最大,最小值和观测点数,并据此绘出经络图,这是之前仪器所无法提供的功能。有了平均值,标准差,最大,最小值和观测点数,不但数据可以更可靠,不会因一时噪声就影响结果,我们还可以观察数据的分布状况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除此之外,我们也量了上下左右阴阳比例,有了多点的数据串,同样也可以计算其相关统计数值。经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分析被观察者的体质,和可能的病变经络,对后续的整体诊断与治疗,提供一个有力的帮助。另外男女各一个24小时的24经穴位连续观察,算是一项创举,希望可以给后续研究者一些启示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畅;张瀚丹;颜宇轩;何香;佘婷婷;沈龙;吴强;陈崇亮;;80例颈椎病患者体质辨识及经络特性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6年23期

2 李增变;纠三伟;;80例慢性肾衰患者透析前后经络电能量变化研究[J];中医研究;2016年11期

3 李永明;;关于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的“宋氏理论”及研究方向[J];中国针灸;2016年10期

4 倪贵桃;;不同体质类型的高血糖患者与中医经络健康检测仪(TDS)检测数据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20期

5 王真;王树庆;鲁飞;臧奉娇;王念德;;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与经络能量指数的相关性[J];山东中医杂志;2016年04期

6 杨贞;龚东方;苏真真;赵玮璇;张木娇;;不同月相中健康人群胃经经络值变化规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7 朱兵;;穴位可塑性:穴位本态的重要特征[J];中国针灸;2015年11期

8 蔺彩娟;;110例患者体质评估与经络检测特点及其与健康状态的关系[J];山西中医;2015年01期

9 包海燕;吴承玉;;阴虚体质与十二经脉相关性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11期

10 叶沐昒;;利用经络检测仪探讨抑郁症与十二经络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佘延芬;齐丛会;朱江;;国内外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历史及进展评述[A];中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针灸教育与腧穴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福垣;自然态鼻咽癌中医舌象及经络特征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简健麟;糖尿病肾病经络检测特点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孙鹏程;肺癌M.E.A.D.辅助诊断与经络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罗翠文;阳虚状态人群的寒性特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木娇;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人十二经原穴电阻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张燎;经络检测仪测量不同人群的穴位电阻差异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陈正亮;人体经络电阻抗检测技术及初步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7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697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