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前汛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梧州 + 强对流天气 ; 参考:《兰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在我国华南地区多发,这类灾害性天气具有持续时间短、强度大、变化剧烈等特点,会造成强雷电、大风、风雹灾害、洪涝灾害及山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梧州地处西江流域西段,境内汇集浔江、桂江等西江干流主要水系,是华南两广地区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较多的区域之一。前汛期(4-6月)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还比较活跃,梧州地区暖湿系统也明显加强,冷暖系统的交汇作用加剧了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因此,对梧州地区前汛期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前汛期强对流天气进行研究,为开展此类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梧州市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54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2010-2015年4-6月的实测逐分钟降水、风向、风速资料,主要利用梧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实时探测资料(每6分钟一个体扫),对西江流域梧州地区前汛期(4-6月)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统计特征和多普勒雷达特征进行分析,对于个别影响比较显著的过程,时间范围上可扩大至3月,统一归入前汛期的范畴。统计了梧州地区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次数,总结分析了各类强对流出现的天气和气候特征。研究时段内(2010-2015年前汛期)统计的强对流天气个例76个。其中,短时强降雨个例42个、雷雨大风个例17个、混合Ⅰ型强对流天气(同时出现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两种现象)个例12个、混合Ⅱ型强对流天气(同时出现短时强降雨、冰暴两种现象)个例1个、混合Ⅲ型强对流天气(同时出现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和冰暴三种现象)个例4个,可见,混合Ⅱ型、Ⅲ型强对流天气(同时出现短时强降雨、冰暴两种现象)个例偏少,不到混合Ⅰ型强对流天气出现个例的一半,更不足全部强对流天气个例的一成。分析了梧州地区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2010-2015年前汛期分区(县)强对流天气次数:蒙山个例数27个、梧州市区个例数34个、苍梧个例数19个、藤县个例数34个、岑溪个例数31个,可见,梧州地区前汛期强对流天气个例南部明显多于北部。还对2010-2015年前汛期逐月的强对流天气个例数进行了分析,汛前个例数8个(主要出现3月),4月个例数14个,5月个例数24个,6月个例数30个,可见,强对流天气呈逐月增加的趋势,也符合对流天气趋向活跃的季节性规律。分析了导致梧州前汛期出现强对流天气的环流系统,主要是西风带和热带系统。西风带系统包括高空槽、切变线、地面锋面、低空急流、西南低涡。其中,高空槽主要有三种:华北槽、高原槽和南支槽。热带系统主要包括热带气旋和与之相伴的热带辐合带、东风波。造成梧州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的典型环流配置是华北槽+高原槽(或南支槽)共同作用,高空有槽、中低层有切变线、地面锋面配合的强对流天气个例较多。统计表明5月份以前,梧州强对流天气主要由西风带系统,进入5月份以后,开始出现热带系统,但比例不算大。重点对前汛期发生的各类强对流天气在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表现特征进行总结。短时强降雨回波常表现为块状回波,回波顶的外形比较平滑整齐,回波中心的强度在45 dBz以上;在速度特征上,在径向速度图上常出现逆风区。雷雨大风的雷达回波速度特征表现为,风向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存在较强的暖平流,在高仰角的速度图上(一般仰角在4.3°)有大风核存在。而冰雹等冷式切变回波,在速度特征上,零速度线出现90°折角,风向随高度逆转,可分析出存在冷平流。详细分析了四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别是“100602”、“100609”、“100615”三次大暴雨、雷雨大风过程和“140329”冰雹过程,对应着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和冰雹这三种强对流天气的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00602”过程降水强度与回波强度正相关,零线锯齿状特征和正、负速度场相间配置,易于产生中气旋,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发展,而利用PUP定高功能及零线的分布可以判断天气系统是否过境;“100609”过程发生时间较短,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的波动性表现不明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最大强度为70dBz,强回波中心的高度比较低,在雷达站附近分析到比较贴近地面,径向速度图显示在近地面层产生较大范围的逆风区;分析“100615”过程发现,回波具有典型的对流性特征,其尺度范围不大,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基本反射率因子强度中心达到55dBz,从环流形势场分析,此次过程是由于冷空气与低层切变辐合配合,导致强回波带长时间停留。而分析梧州地区“140329”过程发现,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揭示了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生命史,风廓线资料VWP风场解释了强对流云团移动发展过程中的风场信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1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外强对流天气应用研究》出版[J];湖北气象;2001年03期
2 ;《国外强对流天气应用研究》出版[J];山东气象;2001年02期
3 ;《国外强对流天气应用研究》出版[J];浙江气象科技;2001年02期
4 刘运策;方一川;;2005年广东省强对流天气活动概况[J];广东气象;2006年01期
5 张信华;余建华;范明福;周博扬;罗旭;;闽北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异同点分析[J];气象;2010年06期
6 刘京华;王彬;韩雷;王洪庆;;京津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初生预警技术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田秀芬,曹建树,翟青厚,孙福柱;强对流天气综合预报[J];山东气象;1990年02期
8 胡富泉;一种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方法的研究和试报[J];高原气象;1996年03期
9 彭春华,施望芝,何志学,张昕,王丽,,李昊;关于溃变理论在湖北省春季短期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林志强;1995年广东省强对流天气特点分析[J];广东气象;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热光;陈敏;尤凤春;;快速更新循环在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尤凤春;吴宏议;魏东;杨波;;2008年6月13日北京强对流天气分析及检验[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章志芹;过宇飞;陈潇潇;周彬;;090614影响华东地区的一次ɑ尺度强对流天气[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曹俊元;查贲;倪琛玲;;杭州地区春季强对流天气的物理诊断分析和预报[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毛则剑;高天赤;周春雨;崔洁;;杭州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蒋义芳;姜麟;钱明;吴海英;王卫芳;王啸华;;江苏省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产品特征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史诗杨;雷正翠;;常州市2009年初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汪红燕;;6月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彭洁;傅承浩;朱国光;邹锦明;贺伟建;;湖南省强对流天气特征统计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章志芹;夏健;周彬;;2008年夏季连续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文静 卞峗;今年我国为何频发强对流天气[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申家莲 赵青松 本报记者 赵昕;强对流天气缘何频频“不速而至”[N];巢湖日报;2009年
3 首席记者 卞景海 刘文福;当强对流天气成为常态[N];牡丹江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毅;强对流天气来了[N];人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刘鑫华;南方进入强对流多发季[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鲍晓倩;强对流天气如何测怎么防[N];经济日报;2013年
7 郭树人;第四大天灾:强对流天气[N];北京日报;2013年
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史颖;认识、预警、防范强对流天气[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9 记者 冯燕;近期我州还会有三次强对流天气[N];昌吉日报;2007年
10 王瑾;上海短时强对流预警平台建成[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闵晶晶;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王晓峰;复杂下垫面环境上海局地强对流天气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周率;西昌卫星发射场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伟;湖北两次强对流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五种云物理方案对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越亚;两种集合同化方法在强对流天气个例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韩文宇;3DVar和SVD-En3DVar方法同化地闪资料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张莹;浙南中尺度山地对对流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刘海;强对流天气识别与预报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罗思泽;梧州前汛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7 杜坤;多尺度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华韵子;强对流天气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席世平;中尺度地形对河南省强对流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王雪芹;淮河流域典型强对流天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3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76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