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花椒细胞悬浮培养及原生质体分离

发布时间:2018-05-31 23:40

  本文选题:花椒 + 细胞悬浮培养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陕西省重要的经济树种,其中以凤县大红袍花椒和韩城大红袍花椒栽植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近年来,随着花椒新途径的不断开发,市场对花椒的需求量正在不断攀升。为了满足当前花椒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花椒良种选育和繁殖工作迫在眉睫。但花椒属于无融合生殖植物,人工杂交十分困难,目前花椒遗传改良主要依靠自然变异,但变异率低及变异的不确定性,使得花椒种质资源创新和良种繁育工作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林木体细胞杂交技术的不断成熟,为花椒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够实现凤县大红袍花椒和韩城大红袍花椒优良性状的聚合,但必须以获得高产率和高活力的原生质体为前提。为了便于杂种细胞地筛选,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两个亲本种分别从不含叶绿体的细胞(如愈伤组织细胞和悬浮培养细胞)和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如叶肉细胞)分离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课题组前期已建立了凤县大红袍花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但其愈伤组织培养以不定芽诱导为目的,结构致密,不适于花椒细胞悬浮系的构建和原生质体分离,试管苗增殖培养基也不一定适用于韩城大红袍花椒。因此,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花椒体细胞杂交为最终目的,开展了3方面基础性研究工作:第一,韩城大红袍花椒茎段培养与快速繁殖;第二,凤县大红袍花椒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获得生长旺盛、结构松散的愈伤组织,并以此建立花椒细胞悬浮系;第三,以韩城大红袍花椒试管苗叶片,以及凤县大红袍花椒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研究了花椒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椒茎段培养与快速繁殖以韩城大红袍花椒带芽嫩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椒茎段培养与快速繁殖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适0.1%升汞消毒时间为10-13 min,最佳取样时期为4-5月;最适腋芽萌发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IBA 0.3 mg·L-1+GA3 2.0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最适腋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IBA 0.5mg·L-1+GA3 2.0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增殖系数达4.6;生根培养基为1/4MS+IBA 0.4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可生根1-4根,生根率达80%以上。2.花椒细胞悬浮培养以凤县大红袍花椒试管苗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激素配比对花椒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并以多次继代得到的疏松、活性高的愈伤组织建立花椒细胞悬浮系。结果表明:花椒愈伤组织的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2,4-D 1.0 mg·L-1+6-BA 0.5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花椒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MS+2,4-D 1.0 mg·L-1+6-BA 1.0 mg·L-1+葡萄糖30 g·L-1,接种量0.05 g·mL-1,摇床转速110 rpm,25℃暗培养,该条件下悬浮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最大生长量为4.52 g;花椒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呈“S”型曲线,最适继代周期为16 d。3.花椒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以韩城大红袍花椒叶片、凤县大红袍花椒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甘露醇浓度以及蔗糖浓度对花椒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的影响,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统计分别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和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染色法。结果表明:以花椒叶片分离原生质体的最适酶液组成为CPW-0.7 mol·L-1甘露醇+1.0%(w/v)纤维素R-10+1.5%(w/v)果胶酶,最适酶解时间为10 h,蔗糖浓度30%(w/v)时原生质体纯化效果最佳,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分别可达82.36×105个·g-1和72.74%;以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为分离材料的最适酶液组成均为CPW-0.6 mol·L-1甘露醇+2.0%(w/v)纤维素酶R-10+0.5%(w/v)果胶酶,最适酶解时间为12 h-14 h,纯化原生质体的蔗糖浓度以25%(w/v)-30%(w/v)为宜,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分别为31.26×105个·g-1、59.15%和53.87×105个·g-1、63.92%;高浓度蔗糖纯化花椒原生质体有利于提高原生质体产量,但会导致原生质体活力迅速下降;叶片是花椒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材料,其次是悬浮培养细胞,而从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低。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ickly ash ,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breed and reproduce the pepper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medium and culture conditions were MS + 2,4 - D 1.0 mg 路 L - 1 + 6 - BA 0.5 mg 路 L - 1 + sucrose 30 g 路 L -1 + sucrose 30 g 路 L -1 + sucrose 30 g 路 L -1 + agar 6 g 路 L -1 . The optimum medium and culture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 MS + 2,4 - D 1.0 mg 路 L -1 + 6 - BA 0.5 mg 路 L -1 + sucrose 30 g 路 L -1 + agar 6 g 路 L -1 . The yield and viability of protoplasts were 31.26 脳 105 路 g - 1 , 59.15 % and 53.87 脳 105 路 g - 1 , 63.92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7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六,田立民,陈超,杨松元;除虫菊细胞悬浮培养3种方法的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农业部兽药GMP办公室组织对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用于疫苗生产实施飞行检查[J];中国兽药杂志;2009年09期

3 王莉;;绯寒樱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12年07期

4 黄卫文;黄寿恩;黎继烈;李忠海;;花生根细胞悬浮培养结构化动力学模型[J];食品与机械;2011年02期

5 张妍;张文俊;赵坤坤;李群辉;刘晓文;刘文博;刘秀梵;;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1年13期

6 叶和春;;水稻细胞悬浮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4年01期

7 於凤安,申宗坦;氯化汞对水稻细胞悬浮培养植株再生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8 戴梓茹;林美芳;;花生根细胞悬浮培养的动力学模型[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马光;墨西哥桔组织和细胞悬浮培养物的分化与生长[J];福建热作科技;1978年03期

10 李思经;;优良细胞悬浮培养物的一步生产[J];生物技术通报;198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耀;丰来;;显齿蛇葡萄细胞悬浮培养研究[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赖家业;刘凯;尹承颖;兰健;韦鹏霄;岑秀芬;陈放;;蒜头果胚乳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A];第三届南方林木育种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赵俊;吴虹丽;马林;;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条件的建立[A];2009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郭志刚;都军;刘瑞芝;;紫杉细胞生长过程与营养物质消耗的相关性[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5 魏臻武;武自念;耿小丽;姚喜红;甘欣;;苜蓿花药的细胞悬浮培养[A];第四届(2011)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荣;杨莹;李佳;苗苗;朱珂;杨威;刘卓刚;;Embelin通过抑制NF-κB降低HL-60细胞MMP-9 mRNA及VEGF表达[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7 李萍;刘杰;周娜;王凤娟;张楠;李明军;;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及其多糖含量变化的研究[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娟;李春;沈慧慧;;荒漠肉苁蓉细胞悬浮培养与苯乙醇皂苷化合物的生物合成[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卫文;花生细胞悬浮培养物中白藜芦醇的积累调控与分离纯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正君;花椒细胞悬浮培养及原生质体分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包金龙;甘草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与悬浮细胞中活性成分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剑;龙脑樟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 刘小英;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苏树权;蒜头果组培微繁体系的建立及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刘名飞;华北大黄细胞悬浮培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吕丹丹;烟草细胞悬浮培养及维生素B_6的检测[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国梅;药用石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9 张建佳;黄连二步法细胞悬浮培养及其生物碱含量的测定[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尹承颖;蒜头果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1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961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