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7 20:09
【摘要】: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致残率及高复发率对当前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尽可能的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的危险因素,进而更好地实施有效合理的早期针对性干预及治疗就变得意义非凡。在可能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方面,国内外临床及科研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Origin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梗死和无症状性脑缺血)之间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相对统一的认识,其相互之间的可能联系也值得让人探究。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512人。1.对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及用药等情况详细询问并记录,完善神经系统基本辅助检查(如颅脑CT和/或MRI等)。2.所有入组患者均完善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或者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经过后期图像处理,并由影像科专业医师阅片后判断FTP是否存在,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分类(依据FTP人群同侧大脑后动脉P1段是缺如还是较同侧后交通动脉纤细分为完全FTP和部分FTP;依据FTP出现在一侧或双侧分为单侧FTP和双侧FTP)。3.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作为分组依据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中总体及各型FTP的发生率。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得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中FTP发生率除卡方检验外同时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规定P0.05且RR1为统计学有意义。结果:共收集患者512例,其中存在FTP患者132例,男性59例,占入组男性的21.7%,女性96人,占入组女性的30.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98人及314人,两组在年龄、吸烟、酗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和冠心病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198人中发现合并FTP患者70人(其中双侧部分FTP患者16人,单侧部分FTP患者38人,双侧完全FTP患者3人,单侧完全FTP患者13人),对照组314人中发现合并FTP患者62人(其中双侧部分FTP患者10人,单侧部分FTP患者39人,双侧完FTP患者6人,单侧完全FTP患者7人)。两组比较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中总的FTP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RR1),其中双侧部分FTP、单侧部分FTP及单侧完全FT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中的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RR1),双侧完全FTP在两组中的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入组人群中女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出现率较男性偏高。2.双侧部分FTP、单侧部分FTP及单侧完全FTP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3.双侧完全FT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
【图文】: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飞利浦,诊断标准


Angiography,MRA)采用飞利浦3.0T超高场双梯度磁共振,所得原始数据经过AW4.5图像工作站处理得到最终血管成像。图1 左侧为GE公司HD750 CT右侧为飞利浦3.0T 核磁3.入组标准3.1.纳入标准:①患者和/或其家属能准确提供既往病史,并保证其可信程度;②所有入组患者无CTA和/或MRA检查禁忌,同意接受CTA和/或MRA等神经系统检查;③一定时间段内满足上述入组条件的连续收集的住院患者。3.2.诊断标准3.2.1.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诊断标准通过MRA和/或CTA对颅内血管成像,根据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相关定义诊断。上述影像结果由两位影像科有经验的医师各自独立对相应血管图像进行测量、分析和判断后后得出一致结论,如果意见不统一,则由上级医师阅片后共同商量得

患者,分型,单侧,侧部


单侧完全FTP患者20例(15.15%),双侧部分FTP患者26例(19.70%),,单侧部分FTP患者77例(58.33%),没有发现一侧完全对侧部分FTP患者。统计结果见图2。图2 所有FTP患者的具体分型和构成比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穹;汪茂文;王钢;邹立巍;郑穗生;;颅脑CTP对Willis环后循环变异脑血流灌注的评价[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12期

2 苏敬敬;陶晓晓;舒良;潘辉;翟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脑白质病之间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年24期

3 孟令淮;李延龙;李少春;;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5期

4 王树庆;叶远良;左赞江;韦骏;杨德军;;浅析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年03期

5 慕青;柳海斌;张宇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内径的关系:3.0T高场3D-TOF-MRA解剖学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03期

6 罗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3期

7 郑宇,华扬,凌晨,段春,张蕾,王力力,刘玉梅,周瑛华;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528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528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