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剪切断裂(Ⅱ型)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03:22
【摘要】:随着对再生骨料的不断推广应用,对其性能研究也越来越多。采用试验方法探讨了再生骨料级配分形特征、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剪切断裂性能等,并对剪切断面进行了分形维数的测定,得到如下结论: (1)再生粗骨料粒径分布和级配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形特性,粒径分形维数、级配分形维数均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再生骨料分维数值DL、DJ均在2~3之间。 (2)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坍落度)有下降的趋势,抗压、抗拉强度也不断下降。随着再生骨料粒径分形、级配分形的与抗压、抗拉强度成正比。 (3)加载点距预制裂纹的距离、试件的平稳度等影响着剪切试验的实现;剪切破坏模式分为三种不同的破坏,再生骨料取代率与极限荷载、断裂角、断裂能、断裂韧度之间未发现线性关系。断裂角大致在60°~72°之间;系统荷载达到峰值荷载时,试件发生瞬间断裂破坏, P-Δu曲线这时也达到极值点。试验的Ⅱ型断裂能比Ⅰ型断裂能要大20~30倍左右;断裂基本参数与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无线性关系。 (4)再生混凝土的断面分数维的值均在2~3之间,并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加;断面分形维数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有y=-423.796x+895.675。 (5)运用集对分析法分析再生混凝土技术经济性能指标,为评价它提供一种方法和可能,得到经济技术指标理想的目标。本批次的技术经济性能指标较好的为取代率为25%~50%的组别。 采用试验研究方法较全面的分析四点剪切断裂的基本性能,测定了断裂力学的一些基本参数;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尺寸效应、不同水灰比、不同强度、不同取代率、不同加载速率等对剪切试验的影响。
【图文】:

几何形状,粗骨料,试样,表观密度


故本文所采用的粗骨料粒经范围为 5~20mm 且级配良好。.1.2 粗骨料表观密度试验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其中自然状态下体积是指包括材料实体和内部空隙的表观几何形状体积。本试验采用规范(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7]中的简易法测量再生和天然粗骨料的表观密度(再生和天然粗骨料见图 3.1)

坍落度试验


规律性的变化(如图3.3),由于再生骨料的吸水率比天然骨料要高,故混凝土需要的水也多,而且各组试验没有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切的现象,通过观察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发现这两项指标均良好,按图3.2所示测量坍落度的方法,实测各组坍落度值如表3.4所示,均达到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如图3.4),从图中可看出在没有加入高效减水剂之前(左图)混凝土拌合物中存在泛白的砂石,说明此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顺民,赵文谦,蔡善武;岩石脆性破裂断口的分形特征[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穆在勤,龙期威,康雁;测量断口分维的周长-最大直径方法[J];材料科学进展;1992年03期

3 郝圣旺,李慧剑,黎振兹,周洪彬;砼四点剪切(Ⅱ型)断裂的数值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郝彩哲,李慧剑,贾志宁,严小丽;混凝土剪切断裂的尺寸效应试验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胡蓓雷,赵国藩,宋玉普,黄承逵;混凝土 Ⅰ-Ⅱ 复合型断裂试验的试件形式及试验装置系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6 谢和平,高峰,周宏伟,左建平;岩石断裂和破碎的分形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7 赵克勤;基于集对分析的方案评价决策矩阵与应用[J];系统工程;1994年04期

8 董宇光,李慧剑,严小丽;四点剪切加载下混凝土裂纹扩展路径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9 郭伟;秦鸿根;陈惠苏;孙伟;;分形理论及其在混凝土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硅酸盐学报;2010年07期

10 汪海东;曾志兴;;增强橡胶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的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志兴;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及损伤断裂分析[D];天津大学;2003年

2 杜婷;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及性能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郝彩哲;骨料对混凝土剪切断裂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2 沈鸿珍;轻骨料分形及不同分维级配的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7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597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0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