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钢铁厂碳捕集的CCUS-EOR全流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04:00
【摘要】:钢铁行业作为一种资源密集型产业,碳排放总量与日俱增。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是一项有着巨大潜力的大规模CO2减排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大规模捕集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输送到油田实现有效封存时,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从而使CCUS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改善。因此,结合驱油利用的钢铁行业CCUS项目(CCUS-EOR),对于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CCUS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钢铁行业碳捕集CCUS-EOR全流程项目系统,基于CCUS全流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及其适用条件,构建了适用于多情景的钢铁厂CCUS全流程通用优化模型。在考虑CO2资源环境属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钢铁厂CCUS全流程资源环境优化模型。应用模型进行案例研究,从经济、技术、政策三个方面设计情景,分析钢铁CCUS-EOR项目在不同的应用情景下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案例研究选择了我国典型钢铁厂的长流程工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源为对象。通过模型得出最优的二氧化碳捕集方法、扩容规模、运输状态等参数,并计算出CCUS-EOR项目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内部收益率。结果表明:(1)通过建设CO2捕集装置,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利用捕集的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CCUS项目的投资巨大,收益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也较大。基于当前的捕集技术,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或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项目的经济性难以得到保证。(3)影响钢铁厂CCUS-EOR项目的关键因素还有驱油比系数以及运营成本。通过提高驱油比系数和降低运行成本,可以显著提高CCUS-EOR项目的经济性。研究表明,CCUS全流程优化模型可为CCS-EOR系统规划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图文】:
图1-2我国历年碳排放量(2016年,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邋Energy邋Agency邋2CM6)逡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逡逑
|逦^邋^逦^邋^邋^邋^邋^邋I逡逑图1-2我国历年碳排放量(2016年,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邋Energy邋Agency邋2CM6)逡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逡逑年)中首次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逡逑标。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C02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并将逡逑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41(陈国秋,2012)。中国逡逑政府在《“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逡逑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H邋(国家发逡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2017)。2014年我国政府宣布到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逡逑钢铁工业,,作为能源领域中能源、水资源、矿石资源的消耗都比较大的资源密逡逑集型产业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57
本文编号:2603893
【图文】:
图1-2我国历年碳排放量(2016年,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邋Energy邋Agency邋2CM6)逡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逡逑
|逦^邋^逦^邋^邋^邋^邋^邋I逡逑图1-2我国历年碳排放量(2016年,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邋Energy邋Agency邋2CM6)逡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逡逑年)中首次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逡逑标。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C02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并将逡逑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41(陈国秋,2012)。中国逡逑政府在《“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逡逑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H邋(国家发逡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2017)。2014年我国政府宣布到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逡逑钢铁工业,,作为能源领域中能源、水资源、矿石资源的消耗都比较大的资源密逡逑集型产业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冰;;“十三五”钢铁企业低碳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对策分析[J];山东冶金;2015年06期
2 邹忠平;郭宪臻;王刚;项钟庸;王瑞玲;;高炉CO_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探讨[J];钢铁技术;2012年03期
3 王迪;聂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4 郑龙斌;;关于在中国钢铁工业降低能耗和减少能源成本的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英文)[J];中国外资;2012年16期
5 李健;许楠希;;碳捕集与碳封存项目的经济性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8期
6 陈国秋;袁忠信;叶正光;何晓晖;陈善栋;;能源管理及碳管理相关标准的介绍[J];中国检验检疫;2012年01期
7 宋存义;周向;;捕集低浓度二氧化碳的化学吸收工艺及其综合比较[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8 李岭;;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钢铁工业碳足迹研究[J];冶金自动化;2011年06期
9 薛庆国;韩毅华;王静松;孔令坛;;结合CCS的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CO_2减排分析[J];钢铁;2011年08期
10 柳克勋;王林森;;短流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603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60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