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近零能耗建筑热泵与蓄能耦合供能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5 10:27
【摘要】:近零能耗建筑是现今建筑能耗研究的重点方向,《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将于2019年9月正式开始实行,指导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等。现阶段对于热泵耦合蓄能方面虽已有一些研究,但对于实际不同蓄能率的模拟研究还不太多,并且大多数都只考虑在负荷侧进行高温水蓄能。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通过不同的蓄能手段,在不同蓄能负荷承担率下的经济性与耗能特性,包括北京(寒冷地区)、哈尔滨(严寒地区)、上海(夏热冬冷地区)几个典型城市中使用源侧低温蓄能和负荷侧高温蓄能。根据《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对于三个气候区的居住建筑的负荷使用De ST进行分析模拟,通过得到的建筑逐时负荷和各负荷指标,对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工况分别进行了土壤源热泵供能系统和不同蓄能侧蓄能耦合承担不同用电高峰期负荷比率的工况进行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使用TRNSYS对上述全部27个工况建立能耗分析模型,对其系统运行能耗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初投资、运行费用和费用年值,对比得到了各气候区代表地区建筑的土壤源热泵耦合水蓄能在不同非低谷用电期能耗承担率下的最优方案。对比发现非低谷用电期负荷承担率对建筑运行能耗的影响各有不同,蓄能可能会造成能耗的增加或减少。对于哈尔滨基准工况节能率最高的是源侧蓄能25%的工况,节能率达到3.64%,节能量较小。而对于上海来说,由于蓄能只考虑采暖季蓄能,最大的节能率仅为0.8%。对北京来说,节能最多的工况为源侧蓄能75%的工况,节能率达到1.33%。从能量消耗的角度来说,严寒地区要比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更适合使用蓄能手段。对于不同气候区,不同非低谷用电期负荷承担率的蓄能对建筑运行投资的影响同样各有差异。北京的负荷侧蓄能的方案比源侧蓄能的方案更优,其中最优为负荷侧蓄能承担负荷50%的方案;上海源侧蓄能25%时结果为最优;哈尔滨少量的蓄能更具有经济性,承担25%的负荷率源侧蓄能费用年值最少。
【图文】:

源侧,土壤源热泵,运行能耗,方案优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4)从土壤源热泵双侧蓄能方案优化的角度,本文通过对不同气候区负荷侧和源侧的运行能耗与设备投资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得到适应于不同气候区经济节能的方法,对未来相关研究建设有参考意义。本文的研究构架如图 1-1:

平面图,建筑底层,平面图


的不同都可以做出详尽的设定,动态的计算建筑的全年负荷及室温等参数,在计算结果上可以直接输出 Excel 数据表格,可以在输出负荷及温度等所需的参数的同时输出逐时报表,方便对比不同设计参数的节能特性。DeST 现有 7 个版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建筑类型及不同的需求。本文中使用DeST-h 版本,主要用于住宅建筑热特性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全年动态负荷分析等领域,本文主要分析建筑逐时负荷和全年负荷指标。2.2 不同气候区的近零能耗建筑能耗分析2.2.1 建筑概况选用某居住建筑作为示范建筑进行模拟,建筑底层平面图如图 2-1,标准层平面图如图 2-2。单层面积约为 566m2,建筑总空调面积为 3564.78m2,体型系数为0.27。建筑共 7 层,全部为地上层,层高 3.15 m,建筑总高度 22.05 m。主要房间功能包括起居室、厨房、主卧室、次卧室、卫生间。窗墙面积比如表 2-1,房间主要功能面积参数如表 2-2。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永桂;;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综述[J];北方建筑;2019年02期

2 于佳丘;;谈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及其应用[J];山西建筑;2019年11期

3 王向昱;林武生;;深圳市零能耗建筑实践性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23期

4 ;孚达保温亮相第六届全国近零能耗建筑大会[J];环球聚氨酯;2019年11期

5 梁俊强;刘珊;马欣伯;;推动我国净零能耗建筑发展的思考及建议[J];建设科技;2019年18期

6 李景轩;王冰;孙鹏程;;净零能耗建筑综合施工技术研究[J];绿色建筑;2019年03期

7 孙峙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检测评价标准》(送审稿)顺利通过审查[J];暖通空调;2019年11期

8 弗兰乔斯·加尔德;约瑟夫·阿尤布;;净零能耗建筑解决方案——全球30座建筑的反馈[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7年02期

9 袁镔;本刊编辑部;;近零能耗建筑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徐伟院长访谈[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年03期

10 鲁月红;王盛卫;黄志甲;;一种零能耗建筑可再生能量系统的稳健设计法[J];制冷;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波;王新春;储诚山;;欧盟近零能耗和近零碳建筑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民族建筑(2015年第1、2期 总第155期)[C];2015年

2 张延军;胡忠君;王世辉;李录娟;;地源热泵在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3 庄锭强;张欢;;勇当“绿色智能校园”尝鲜者[A];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6年第4期 总第24期)[C];2016年

4 杜中玲;章智博;苏继承;;“零能耗”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分析[A];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第十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汪维;;上海生态建筑住宅示范楼—“零能耗”建筑[A];建筑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尹宝泉;;光伏辐射板耦合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能源系统性能分析[A];第七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17年

7 路国忠;李聪聪;张佳阳;;被动式近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指标与措施研究[A];2016全国绝热节能科技创新技术交流会暨全国保温材料科技信息协会年会论文集(防腐与绝热特刊)[C];2016年

8 赵敏荣;胡希杰;;太阳能建筑实现“零能耗”的可行性探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9 范宏武;陆善后;李德荣;曹毅然;张蓓红;;“零”能耗住宅示范楼节能分析[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范宏武;陆善后;李德荣;曹毅然;张蓓红;;“零”能耗住宅示范楼节能分析[A];建筑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近零能耗建筑的“新装”[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卢彬;“近零能耗”建筑渐行渐近[N];中国能源报;2019年

3 贾蕴;近零能耗建筑最高奖励300万元[N];建筑时报;2019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张金梦;可再生能源助力被动房实现零能耗[N];中国能源报;2019年

5 记者 沈湫莎;实现“零能耗”向大海要水喝[N];文汇报;2017年

6 记者 瞿剑;单玻汉瓦定位“零能耗建筑”[N];科技日报;2018年

7 王立春 记者 郝欣 王小东;“零能耗”棚室蔬菜,省燃料增效益[N];哈尔滨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董欣;净零能耗建筑方兴未艾[N];中国能源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刘澜;我市被动式住宅的“荣联样本”[N];保定日报;2016年

10 本报资深记者 王林;中国近零能耗建筑“第一楼”的启示[N];中国能源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房涛;天津地区零能耗住宅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吴伟东;寒冷地区零能耗太阳能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杨向群;零能耗太阳能住宅原型设计与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蒙蒙;零能耗高校宿舍建筑能量系统优化设计[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2 于晨晨;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空调运行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陈永烨;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过量欠量供暖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李树一;近零能耗建筑热泵与蓄能耦合供能系统技术经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张艺U

本文编号:2614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614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b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