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的动态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5 21:10

  本文关键词: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的动态计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利用新疆2001a-2012a近12a的社会经济数据,从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政策因素、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赋存度、旅游服务能力等七个方面构建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通过3轮打分的方式初步确立指标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修正,确定了驱动因子指标权重;通过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从驱动因子指标体系中剔除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的变量,减弱了变量间的相互干扰;对筛选出的指标因子整合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的诊断出影响新疆旅游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并深入分析其驱动因子的内在机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国内外旅游收入与各类驱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进而建立新疆旅游发展的量化模型;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把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发展状况从地域上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置信度在0.01的显著水平检验下,发现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这4个因子的相关系数r趋向于0,其变量相互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2)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赋存度、基础设施状况、公共服务水平、旅游服务能力是影响新疆旅游发展的五类主要动因,社会危机事件是制约新疆旅游发展最为关键的因子。(3)采用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通过了拟合优度及显著性检验得出:入境旅游收入和四个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4,拟合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0.949,国内旅游收入和四个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7,拟合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0.975,表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良好。(4)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发展状况从地域上分为特色口岸旅游区、自然、人文资源兼备旅游区、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区、旅游资源贫乏区,旅游发展滞后区、工业旅游区、两大“龙头”区六类,这一研究为新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其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疆旅游 驱动因子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一章 导论7-16
  • 第1节 研究背景及内容7-8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研究内容8
  • 第2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1 研究的目的8
  • 1.2 理论意义8-9
  • 1.3 实践意义9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9-16
  • 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9-11
  •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1-15
  • 1.3 笔者对综述的评价15-16
  • 第二章 指标因子计量分析研究方法的选择16-23
  • 2.1 Delphi法选取指标因子16
  • 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16-17
  • 2.3 相关分析17-19
  • 2.3.1 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18
  • 2.3.2 偏相关分析18
  • 2.3.3 距离相关分析18-19
  • 2.4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19
  • 2.4.1 主成分分析19
  • 2.4.2 因子分析19
  • 2.5 回归分析19-21
  • 2.5.1 线性回归分析20
  • 2.5.2 曲线回归分析20
  • 2.5.3 二元逻辑回归20
  • 2.5.4 非线性回归20-21
  • 2.6 聚类分析21-22
  • 2.6.1 快速聚类21
  • 2.6.2 分层聚类21-22
  • 2.7 技术路线图22-23
  • 第三章 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指标体系的建立23-28
  •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23
  • 1.1 研究方法23
  • 1.2 数据来源23
  • 2 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分析23-28
  • 2.1 采用Delphi法构建指标体系23-24
  • 2.2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24-28
  • 第四章 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计量分析28-58
  • 第1节 新疆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28-32
  • 1.1 新疆旅游发展的历程28
  • 1.2 新疆旅游发展的现状28-32
  • 第2节 指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32-35
  • 1.1 Pearson相关系数32-33
  • 1.2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33-34
  • 1.3 Kendall相关34
  • 1.4 结果分析34-35
  • 第3节 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新疆旅游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35-43
  • 1.1 主成分分析35-36
  • 1.2 因子分析36-39
  • 1.3 结果分析39-43
  • 第4节 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的回归分析43-52
  • 1.1 新疆旅游发展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3-48
  • 1.2 入境和国内旅游收入与四类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8-52
  • 第5节 运用聚类分析对新疆旅游发展量化分类52-58
  • 1.1 定距型变量52-54
  • 1.2 定序型变量54
  • 1.3 二值变量54-55
  • 1.4 新疆旅游发展的系统聚类分析55-58
  • 第五章 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优化提升策略58-64
  • 5.1 社会经济方面58-59
  • 5.1.1 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区域竞争优势58
  • 5.1.2 充分利用.岸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旅游58-59
  • 5.1.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宽旅游融资渠道59
  • 5.1.4 严打“三股势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59
  • 5.2 旅游资源方面59-61
  • 5.2.1 打造主题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路60
  • 5.2.2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持旅游地原有特色性60
  • 5.2.3 打造提升民俗旅游形象60-61
  • 5.3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61-62
  • 5.3.1 完善旅游交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61
  • 5.3.2 建设全疆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61-62
  • 5.4 旅游服务能力方面62-64
  • 5.4.1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区域旅游接待能力62-63
  • 5.4.2 完善人才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63-64
  • 第六章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References)66-72
  • 致谢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7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兆萍;新疆旅游地域系统及其精品体系建设[J];干旱区地理;2003年01期

2 王松茂;方良彦;海米提·依米提;;20年来重大事件对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基于本底趋势线方法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3 饶品样;郑向敏;;中国沿海经济驱动型岛屿旅游发展模式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4 王金伟;王士君;;黑色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及“共生”模式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后的四川为例[J];经济地理;2010年02期

5 宋家增;发展都市旅游之我见[J];旅游学刊;1996年03期

6 王春豪;杨宏伟;;新疆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11期

7 王跃伟;肖升;陈航;;基于目的地吸引条件的辽宁省入境旅游驱动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9年03期

8 董观志;海滨城市旅游发展模式与对策——以深圳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年02期

9 刘长运;靳军;刘国旭;;南阳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张广海;孙文斐;;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评价分析——以山东滨海城市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新疆旅游发展驱动因子的动态计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67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