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吸附储运技术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02:09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由于我国独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天然气推广成为了我国目前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上至关重要的话题。天然气的推广利用依赖于其储运技术。天然气常用储运技术包括天然气管道(PNG)储运、压缩天然气(CNG)储运和液化天然气(LNG)储运等常用储运技术和天然气吸附(ANG)储运和天然气水合物(NGH)储运等新型储运技术。其中,ANG技术以其较低的生产运输成本及较高的安全性,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以现有ANG吸附储运技术研究理论为参考,对ANG吸附储运工艺流程进行了开发设计及优化。通过比选确定高表面活性炭作为吸附储运工艺的吸附剂,选择有机粘结剂经过挤压或者压缩的方法生产成型吸附剂;ANG储罐的设计以现有CNG储罐车运行参数为设计依据,选择16MnR作为容器的筒体材料,确定ANG的外观结构圆筒型,储罐内部设有换热系统完成吸附热效应的消除;利用滤网、吸附剂成型和进气口重新设计的方法改进吸附剂的填充问题;以吸附剂优化、循环放热法改善吸附热效应的问题;采用高温氮气吹扫完成吸附剂的再生。 本文对ANG储运技术进行详细工程化设计。设定储罐容积为42m3,有效容积为40m~3。采用内置直管连通的换热系统的天然气储罐,换热管道内采用水为介质。对吸附床内的吸附热效应的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假定,并由此计算得换热系统的管道直径为100mm,吸附和脱附时换热所用的水的流速分别为2.5m/s和2.8m/s。对其他关键设备进行了参数和型号的确定:预吸附罐的尺寸为1000mm×4000mm~2。压缩机的功率为350kW,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为116m~2。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可知采用ANG储运供气成本为1.49元/方,管道压缩CNG储运供气成本为2.79元/方,采用LNG储运供气成本为1.82元/方。由于ANG供气方式相对更为安全,运营成本最低,因此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文】: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天然气作为运输燃料始终难以与石油匹敌。到目前,随着液化技的运输和储存不再是瓶颈,且随着 ANG 吸附储运、天然气水合物等究开发,也进一步推动了天然气时代的来临。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这给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此,我国大力推动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20-22]。据国家8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29.1×l08t 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4.0%,仅次于位。其中煤炭消费量 27.4×108t,增长 3.0%;原油消费量 3.6×l08t力消费量 34502×108kW·h,增长 5.6%;天然气消费量 807×108m3,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LNG 船小型化也是 LNG 储运技术的一个新兴发展方向。小型 LNG 船的容积范围在 1~50km3之间,能够直接解决终端用户的用气需求。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小型 LNG船工艺已经成功商业化,其运转灵活、安全系数高,在中国南方地区这类水系发达的地方极具推广应用的价值。目前,中小型 LNG 运输船通常采用独立式 C 型液货舱。一般液货舱采用单圆筒型或双圆筒型结构,外部设置绝缘结构,无需次屏蔽,建造简单。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E83
本文编号:2697332
【图文】: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天然气作为运输燃料始终难以与石油匹敌。到目前,随着液化技的运输和储存不再是瓶颈,且随着 ANG 吸附储运、天然气水合物等究开发,也进一步推动了天然气时代的来临。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这给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此,我国大力推动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20-22]。据国家8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29.1×l08t 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4.0%,仅次于位。其中煤炭消费量 27.4×108t,增长 3.0%;原油消费量 3.6×l08t力消费量 34502×108kW·h,增长 5.6%;天然气消费量 807×108m3,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LNG 船小型化也是 LNG 储运技术的一个新兴发展方向。小型 LNG 船的容积范围在 1~50km3之间,能够直接解决终端用户的用气需求。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小型 LNG船工艺已经成功商业化,其运转灵活、安全系数高,在中国南方地区这类水系发达的地方极具推广应用的价值。目前,中小型 LNG 运输船通常采用独立式 C 型液货舱。一般液货舱采用单圆筒型或双圆筒型结构,外部设置绝缘结构,无需次屏蔽,建造简单。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E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娜,赵乃勤,贾威;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2 陶北平;专用天然气(甲烷)吸附剂的研制进展[J];低温与特气;2000年05期
3 李娜;刘坤;路平;;浅谈我国LNG卫星站的发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1期
4 王皆腾;孙俊芳;刘中良;;天然气吸附储存容器的结构优化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5 李丹;敬加强;白林;孙亮;李艳芳;;天然气储运技术研究[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9年01期
6 蓝少健;邹华生;黄朝辉;欧兵;;吸附天然气(ANG)储存技术吸附剂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6年10期
7 方小美;陈明霜;;页岩气开发将改变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全球页岩气资源初评结果[J];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06期
8 杨鲁豫,王琳,王宝贞;适宜中小城镇的水污染控制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1期
9 谢志刚,刘成伦;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5年07期
10 胡建民;罗琼;雷红琴;李芳;粟有志;于瑞成;;天然气组分检测中阀切换应用技术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卜宪标;车用天然气吸附储存及热效应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7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69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