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与资源化利用渗滤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3:00
【摘要】: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按照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再利用的水资源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对雨水进行简单的资源化后就可以达到回用的目的,主要用来景观、绿化、洗车、冲厕等。目前雨水资源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绿色屋顶、渗透性路面和生物滞留池,而这些工程措施对污染物的去除都无一例外的用到了填料的吸附渗滤作用,因此,填料层是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雨水中的污染物成分和特性,研究填料的吸附性能,考察渗滤系统对雨水的净化效果成为目前雨水资源化的研究热点。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在分析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旨在构建一种短流程雨水资源化渗滤系统,以期达到对雨水污染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回用的目的。选取重庆市悦来国博中心为研究区域,分析了雨水径流污染物成分组成和污染特性。以模拟雨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等填料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考察了雨水渗滤系统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构建了短流程雨水回用系统,用于处理实际雨水污染,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该系统放大到工程规模后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重庆市悦来国博中心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表明:pH、SS、TN、TP、TFe和COD等污染物浓度随降雨时间的进行而不断下降,最终趋于稳定。绿地、屋面和道路雨水径流的污染较为严重,各污染物的浓度均超过GB/T 18921-2002《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直接排入受纳水环境会造成污染,需要经过处理。初期冲刷效应分析表明,道路、屋面和绿地雨水径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其中道路雨水径流FF30-FF40携带的污染物Fe、TP、TN、SS、COD分别为80%-84%、78%-88%、46%-54%、65%-74%、84%-85%;屋面雨水径流FF30-FF40携带的污染物Fe、TP、TN、SS、COD分别为79%-81%、53%-64%、37%-51%、69%-89%、63%-74%;绿地雨水径流FF30-FF40携带的污染物Fe、TP、TN、SS、COD分别为38%-47%、55%-63%、63%-81%、58%-71%、69%-89%。2、考察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四种填料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对P、Fe的吸附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P的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14 mg/g)沸石(0.09mg/g)陶粒(0.08 mg/g)(0.06 mg/g);Fe的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79 mg/g)陶粒(0.76 mg/g)沸石(0.51 mg/g)石英砂(0.26 mg/g)。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对P和Fe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活性炭和沸石对P的吸附更好地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即物理吸附为主导,是速率控制步骤;陶粒和石英砂对P的吸附则更好地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主导,是速率控制步骤。活性炭对Fe的吸附更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对Fe的吸附更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此外,各填料对P、Fe的吸附均分为2个阶段,且颗粒内扩散为主导,是主要的速率控制步骤。各填料对P的吸附能力均随pH的升高而下降,而对Fe的吸附能力随pH的增大而增大。酸性条件有利于P的吸附,碱性条件有利于Fe的吸附。结合实际水体的pH情况和实验结果,确定最佳pH为7.0。随着填料投加量的增加,去除率是先增大而后趋于稳定,但单位吸附量减小。综合考虑,适宜投加量为100 g/L。3、渗滤系统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水力负荷对SS的去除率影响不大,而TP、TFe和COD的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大而下降,最佳水力负荷为0.2747 m~3/m~2·h,此时滤速为1.38 L/h;在较低污染负荷下,4个单填料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即在污染物浓度为COD(151.79 mg/L)、TFe(0.98 mg/L)、TP(0.64 mg/L)和SS(505.36 mg/L)时,可以实现最佳的去除效果;8个(单填料和复合填料各4个)渗滤系统的累积100%的粒径明显小于进水SS的粒径,说明渗滤系统拦截了大部分粗颗粒,但粒径≤16.19μm的细颗粒并没有完全去除。8个快速渗滤系统对模拟雨水中的SS、TFe、TP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可以有效的去除COD,但是渗滤系统对TN和NH_4~+-N的去除效果不佳。总体而言,复合填料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填料系统。8个渗滤系统对SS去除效果相差不大,均超过90%;QZSC(渗滤柱组成)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达到58.50%;QZSC系统对TP、TFe的去除效果都是最高的,分别为86.38%和85.96%;QZSC系统对TN的去除率为60.24%,QZSC对NH_4~+-N的去除率为89.78%。综合而言,选取QZSC填料组合系统最为合适,它对SS、TFe、TP、COD、TN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4.64%、85.96%、86.38%、89.03%、60.24%、89.78%。此系统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GB/T 18921-2002《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可以直接回收利用。4、构建了短流程雨水回用渗滤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实际雨水径流污染处理的性能评价。短流程雨水回用渗滤系统对SS、TN、TP、COD和TFe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0%、76%、90%和90%,出水浓度分别介于10~20、1.0~2.5、0.1~0.2、10~20和0.9~1.4 mg/L范围内。达到了地表水GB/T18921-2002《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可作为景观环境用水加以利用,达到了本文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的。5、对实验室研究的短流程雨水回用系统进行放大后,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设计每天雨水处理规模约为15 m~3,年处理规模总量约为5475 m~3,将处理雨水的价格转化为自来水的价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雨水回用成本为2.35元/m~3,雨水回用工程年收入为1.92万元/m~3,雨水回用的年利润为0.12万元/m~3。雨水回用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设雨水回用工程在经济上可行,回收期内回报较高。雨水回用除了带来可观的经济优势以外,还蕴含着巨大的间接综合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减轻了市政网雨水排放压力,提升了整体城市水体环境,缓解了经济负担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社会和谐和幸福感。
【图文】:

技术路线图,城市雨水,绪论,研究现状


技术路线图

曲线,曲线,滤膜,蒸馏水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置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其重量 B;将滤膜放于和过滤器,用夹子固定好,以蒸馏水湿润滤膜,并吸00mL 试样抽吸过滤,使水分全部通过滤膜,再以每停止吸滤后,取出载有悬浮物的滤膜置于称量瓶中时烘干 1 h 后,若未完全干燥,可酌情延长干燥时至室温,称其重量 A。L 经过渗滤后的模拟雨水(若雨水非常浑浊,就需要.00mL 碱性过硫酸钾溶液,,高压灭菌 40min;灭菌后 1.00mL 盐酸,用蒸馏水稀释至 25.00mL;使用紫外275 nm 的双波长吸光度。TN 的标准曲线如图 2.1 所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92;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晋;李晓东;刘冉;张广新;;地下渗滤系统生物基质组成及优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6年06期

2 王占英;;改良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研究[J];环境与生活;2014年22期

3 李晓东;安乐;晁雷;张巍;赵晓光;许静;;地下渗滤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01期

4 张媛慧;石优兴;潘元淼;;土壤渗滤系统在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中的应用与管理[J];科学之友;2013年08期

5 王枫;骆灵喜;刘欢;李旭宁;卢利兵;杨小毛;;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人工快渗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05期

6 李晓东;刘冉;晁雷;张巍;赵艺;;地下渗滤系统净化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4期

7 郑向勇;梁盈盈;潘苏丹;陆奇;叶海仁;张业健;孔海南;;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灰水的水力负荷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21期

8 戴强;;地下渗滤系统中介质的改良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年06期

9 王志帅;王成端;;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主要技术研究的国内进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海波;李英华;孙铁珩;胡筱敏;;改良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昕;马鸣超;李俊;;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菌群分布规律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六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陈俊敏;付永胜;;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应用研究[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姚琪;张建强;许文来;;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与发展动态[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崔程颖;马利民;赵建夫;;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微生物特征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5 卢会霞;孙红文;傅学起;;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钟玉鸣;李晓;邓通初;孙国萍;许玫英;;同步去除消炎药和氮素的生物渗滤系统研究[A];2014年第12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陈俊敏;刘方;付永胜;;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降解试验研究[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建强;李倩囡;许文来;;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程实践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王明超;张焕祯;;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乡镇生活污水应用及强化改进研究进展[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10 贾丽萍;姜彬慧;赵鑫;;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分散性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马艳红;地下渗滤系统展现污水处理新视野[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冯永锋;用科技治污的乡村更多了[N];光明日报;2012年

3 井水明;德国农村治污的启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超;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乡镇生活污水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李金荣;河流渗滤系统对已污染河水净化作用的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刘家宝;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潘晶;地下渗滤系统微生物特征及强化脱氮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聂俊英;改良的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污水及相关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英华;污水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7 陈俊敏;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机理及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郑鹏;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污水的效果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9 马燕;河流渗滤系统中BTEX污染去除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潘维艳;再生水回补河湖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晨;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与资源化利用渗滤系统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

2 梁成龙;生物炭联合曝气强化土壤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宋旭刚;环丙沙星和甲氧苄啶在土壤渗滤系统中的去除及对所得再生水水质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袁方;曝气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5 叶宇兵;富里酸对深型地下土壤渗滤系统中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田;磷对深型土壤渗滤系统中氮的迁移转化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宋思雨;污水地下渗滤系统氨氮、有机氮的去除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8 刘娜;地下渗滤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效果及其优化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9 张思;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绍春;地下渗滤系统改善园林景观水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01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701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