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地铁工程深基坑支护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09:30
【摘要】: 明挖深基坑在北京地铁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支护型式的选择却显得非常单一,普遍采用钻孔灌注桩+钢支撑这一支护型式。地铁奥运支线奥体中心站和熊猫环岛站-奥体中心站区间的深基坑工程采用的是也是钻孔灌注桩+钢支撑的支护体系,通过对该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暴露出超挖、支护不及时、影响施工等问题。 本文选取桩+锚索支护体系,与桩+钢支撑支护体系做技术经济比较,研究桩+锚索支护在北京地铁深基坑工程中的可行性以及优越性。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存在土性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而位移反分析法为这些参数的确定提供了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FLAC3D计算,在桩体侧向位移和土体力学参数之间建立了用于BP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把桩体侧向位移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而土体力学参数作为网络输出,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BP网络训练成功后,再用实测的桩体侧向位移进行反分析得到相应的土性参数值。在BP网络进行函数逼近时会存在网络泛化能力的缺陷,本文采用均匀试验法构造学习样本,以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同时减少样本数。土性参数通过两步反分析获得:首先根据开挖至第二道支撑底标高并设置第二道支撑这一工况,反分析获得上面两个土层的土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开挖至基坑底并浇筑底板这一工况的监测数据反分析其余土层的土性参数。 在锚索支护设计时,运用软件Flac3D模拟基坑施工,计算构件的变形和内力。通过两桩一锚和一桩一锚等多方案比选,获得了比较合理的桩+锚索支护设计方案:一桩一锚三道锚索。经过该桩+锚索支护方案与桩+钢支撑支护方案做技术经济比较,在造价、工期、安全性以及施工影响程度等多个方面,采用桩+锚索支护更有优势。因此,因地制宜,在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采用这种支护型式,实现围护结构设计的多样性。
【图文】:

中心站,测点布置


:1.由于现场复杂的地质条件或因安装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某些仪器和测点安失败;2.监测者的错误操作或者误读等原因而记录的数据;3.施工过程对已安装的测点的破坏;4.仪器的故障。当实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当判断是否上述因素造成,对于确定不合理的数当予以剔除。经过初步判断的数据方可用来做进一步的分析。2 测点布置根据实际监测的需要,设计桩体测斜监测点 18 个,,实际安装成功 16 个。其体中心站 4 个,位于各边中点,编号为 a1、a2、a3、a4,如图 2-2 所示;熊间 12 个测点编号为 b1~b12,其中 b6~b12 所在处支护型式为土钉+钻孔桩测点布置见图 2-3。

测点布置,区间,测点,超挖


图 2-3 熊-奥区间部分测点布置图3 测斜数据分析在 16 个安装成功的测点中,两个测点(a3、b8)在监测后期,由于测而无法继续监测,而 a2 由于施工影响,开始阶段没有监测,致使数据。其余测点中,由于空间位置的对称,以及安装位置的特殊性,首先b3、b7、b9 等测点具体分析。(1)测点 b12测点 b12 处采用的是土钉+灌注桩的支护方式,放坡段深 5m ,桩身长深度 6m,设置三道钢支撑。该断面施工时,没有对称开挖,b12 处提前开挖 1-2 天,所以位移比对点 b11 明显,同时由于早开挖,且超挖 2m 左右,支护不是很及时,造移偏大。在架设第二、第三道支撑同样存在超挖以及支护不及时的问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U2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代远;陆新征;马玉虎;叶列平;李易;;钢支撑滞回模型及防倒塌加固效果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4期

2 于海丰;张学辉;李其廉;;钢支撑低周疲劳性能研究综述[J];河北工业科技;2011年04期

3 董军;王琪;李树林;刘庆振;李文莉;戴卜云;;不均匀沉降引起损坏的工业钢结构加固设计[J];建筑技术;2011年06期

4 颜勇;;地铁深基坑渗流应力耦合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5 刘庆志;赵作周;陆新征;钱稼茹;;钢支撑滞回曲线的模拟方法[J];建筑结构;2011年08期

6 耿新路;;周边环境复杂的地铁深基坑降承压水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1年05期

7 雍毅;;内支撑位置优化在城际轨道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2011年07期

8 刘菁麟;;迎宾三路隧道附属结构基坑工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8期

9 李敏锋;金国芳;阳洋;吴毅彬;;某钢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及动力时程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自夺;;隧道塌方处理方案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雪松;;地铁车站深基坑钢支撑置换技术[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王景斌;;深基坑钢支撑施工技术[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吴宝玲;王光明;萧岩;;水平钢支撑自重对内力的影响[A];北京市政第一届地铁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林跃忠;王铁成;王来;;钢支撑温度应力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文;李慎刚;徐岩;孙海霞;;地铁基坑施工稳定性监测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华东;史凯华;马辰;秦鹏飞;李四维;;深基坑开挖钢腰梁坠落力学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7 吴红兵;王佐季;;上海地铁万体馆车站深基坑施工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92年

8 魏玉明;沈辉;王丙辉;;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内力影响因素分析[A];北京市政第一届地铁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曹月芹;王鹏越;;多类型持护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10 张福清;;军都山隧道11号断层施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江浩 王梅玉;十七局集团海南东环项目抢进度“科”味浓[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2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沪);项目为载体 科技为先导[N];建筑时报;2006年

3 本报通讯员  李之政 记者  贺慧宇;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李向阳 李建军;保证软土地基高层建筑施工质量[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叶刚 记者 俞安;中通建设:建精品 树品牌[N];抚顺日报;2010年

6 郝丽雅 王永安 李增星 雒醒吾 尹刚;新技术应对水电施工塌方[N];中国水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刘瑞芳 通讯员 郭益民;人力资本 科技是金[N];中华建筑报;2003年

8 石中生 本报通讯员  田冬 张伟;环保理念贯穿建设始终[N];中国交通报;2006年

9 杨远忠 王淑容 刘原珏;大步迈入江城下穿通道领域 科技创新为入地施工奠定基础[N];长江日报;2007年

10 徐建华;察汗乌苏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发电[N];中国水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申林;高层结构钢支撑滞回性能分析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张国亮;紧邻既有线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稳定与变形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韩小雷;带刚性连梁的双肢剪力墙及其结构控制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1年

4 于海丰;焊接工字形钢支撑及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丁玉坤;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滞回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杨俊芬;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罗桂发;钢支撑和框架的弹塑性抗侧性能及其协同工作[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颖轶;基坑支护体系地震灾变特性及结构损伤状态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庆志;钢支撑及少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2 李yN;地铁工程深基坑支护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胡志军;地铁车站深基坑维护设计及其稳定性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喜娟;带钢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范苏榕;钢支撑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

6 易楚军;带钢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格构化体系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羊逸君;地铁隧道深基坑支护体系及开挖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赵启嘉;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及相空间重构理论的深基坑工程变形预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薛黎明;内填Y型偏心钢支撑混凝土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王光明;地铁深基坑钢支撑内力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2005年



本文编号:2706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706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1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