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夏热冬暖地区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耦合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0:04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走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道路已成了全球性的重要发展战略。具有环保、节能等特点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利用蕴藏于地下水、岩土、地表水中大量的低品位热能来实现对建筑空间空调目的的系统设备。目前土壤源热泵在寒冷地区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十分踊跃,国家相应制定了很多设计与施工规范,但在冬暖夏热的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关于热泵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理论论证与探索阶段,许多结论是定性的,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撑,地源热泵技术是否适用于冬暖夏热地区,在该地区又如何合理地运用该项技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在广州大学城搭建的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实验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各种实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掌握了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规律,这对开展南方地区地源热泵的研究很有意义。 文中收集了实验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实验运用高精度的Agilent34970A数据采集仪对地源热泵在各种工况运行下地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进行了测量,计算出了不同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并对三种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如下: 1.测量了在自然状况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指出了土壤温度变化趋势; 2.研究了地源热泵在连续制冷与制热工况下,三种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比较。实验连续最长时间为:68天连续制冷模式运行,16天连续制热模式运行。分别纪录了土壤温度、进出口水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出了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大小; 3.选出相同时间区域,对三类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严寒无夏、冬寒夏热和夏热冬暖)同种形式的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气候、土壤条件对土壤源热泵换热能力的影响; 4.研究了制热和制冷两种间歇工况下,土壤的温度响应规律。得到了系统在运行和停机时间段土壤释热/冷和恢复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比较了连续和间歇两种工况下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出了可控间歇方法来强化地下传热的模式; 5.分析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和“地源热泵—冷却塔”混合系统的经济性。按照每个设备在系统中所承担不同的负荷比例,计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通过比较不同的投资回收期来寻求系统优化配置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833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双U,制冷剂


地下部分共设有3口井,钻孔直径为120m们n,井间距离为sm,分别埋入3Om长的单U形、双U形和套管换热器。回填土取当地的猫土。地上部分设有水箱、水泵、过滤器、热泵机组及转子流量计,如图2一1。肖肖嵘鹜丁拱竟物翔黝粗散蜘算嘴嘿哨赊喇翩喇宗喇翩单翰哺一帐 帐 {{{{{{{{{{{{{年年卜卜 卜 {{{水水 水 水蒙蒙 箱箱 箱 箱罐罐 }}})岸瓣)丁带衅i衅抓翔纲黝黝静徽肖葡嗡哨嵘嚼;肖l篇刀羚令事事 事 ,, , … ………亩...........画面目 目双双双双双 双 双U管 管单单U管 管 管厂 厂 }}}}}}}}}}}}}}} /////////图2一l系统示意图FigZ· 1Systemsehematiedrawing系统在运行时有两个循环:制冷剂循环和水循环。在制热工况时,管道中的水首先经过地埋管换热器,水温升高,再到达集水器,最后经由水泵被输送到热泵机组,在蒸发器中将热量传给制冷剂变为低温水,回到分水器,完成水循环,蒸发器中的制冷剂在压缩机的作用下经过冷凝器将热量排放到室内,提高室内温度

热泵机组


2.1.2热泵机组本文中,热泵机组采用的是由中宇冷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地源式水冷带独立冷源风机盘管机组,产品型号为LRFP一5001一DY,如图2一2。内部包含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装置,结构紧凑,系统通过换向阀来实现制冷制热模式的转换。机组制冷量为5.35kw,制热量为 4.74kw,制冷输入功率 1.202kw,制热输入功率 1.174kw,风量1104耐/h.,充注的制冷剂是R22,整个机组长1380Inln

双U,换热,井间距离,套管换热器


分a)双Ub)单Uc)套管图2-3垂直地埋管换热器剖面图FigZ一 3Seetiondrawingofheattransfer1号并为单创皿换热口姆并为功理换热拐姆并为容甘盛换热公图2一竖井平面图(单位:cm) Fig24IehnograPhyforborehol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作勇;王子彪;张坤;;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及实用分析[J];制冷与空调;2010年03期

2 祖文超;戎卫国;左庭荣;李玉海;孟繁晋;李显英;;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及其经济性分析[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9年05期

3 于玮;樊玉杰;方肇洪;;负荷特性对地埋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J];暖通空调;2008年08期

4 蒋群;李晓勇;朱海京;;地源热泵技术在高速公路建筑中的应用与推广[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5 何耀东;孟震;;地源热泵长期有效发展的核心——夏冬季岩土体排取热量的动态平衡[J];暖通空调;2009年11期

6 陆观立;;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影响的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1年01期

7 蒋绿林;付文彪;徐丽;;新型农村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8 傅允准;;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的测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年02期

9 冷先凯;康侍民;林真国;;地源热泵在青川某交流中心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1年01期

10 张银安;章兰;张亚男;胡志高;李志华;陈剑;;十八星旗花坛地源热泵供暖工程设计与施工[J];暖通空调;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平;陈超;吴金顺;王国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负荷特性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向岩;李明战;刘海成;;青岛某综合楼地源热泵环路系统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祖文超;戎卫国;左庭荣;李玉海;孟繁晋;李显英;;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及其经济性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张文克;赵强;陈海锋;方肇洪;;地源热泵工程地埋管部分的技术经济分析[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於仲义;胡平放;徐玉党;孙启明;袁旭东;;地源热泵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测试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6 ;什么是地源热泵[A];首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陈洁;叶倩;;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在合肥某工程中的设计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元普;柳春凤;;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迎来第二次发展高潮[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艳红;;浅谈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的原理及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吕磊磊;章学来;张君瑛;盛青青;;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元普 柳春凤;我国地源热泵产业迎来发展高潮[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三方携手 共推地源热泵行业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许意强;美国地源热泵正在从家庭走向商业建筑和工农业领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记者 康源;第五届地源热泵技术论坛将在天津召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5 记者 安也致;国内首个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基地落户华清[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许意强;吴元炜:发展地源热泵需要系统整合力[N];中国企业报;2009年

7 记者纪洲;乌市推广地源热泵技术[N];新疆日报(汉);2010年

8 本报记者 任欢欢;推广地源热泵须勘查先行[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张佩芳;令人瞩目的地源热泵 [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王强;清洁能源推动采暖变革[N];国家电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卓栋;地源热泵地埋管随机传热与可靠性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雷飞;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建模研究及能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徐坚;地源热泵U型埋管换热器的变周期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国东;促进地源热泵在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刁乃仁;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6 刘冬生;地源热泵实验台及同轴套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杨伟;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王勇;动态负荷下地源热泵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吴晓寒;地源热泵与太阳能集热器联合供暖系统研究及仿真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於仲义;土壤源热泵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晓玲;成都地区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杜梅霞;热湿传递综合作用下地源热泵运行特性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3 李扬;温湿度独立控制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赵进;中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姚远;基于实测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技术的节能与应用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季勋;水源辅助散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模拟与经济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士松;地源热泵—太阳能复合系统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刘文学;地源热泵地埋管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9 石文;地源热泵系统地埋换热器热短路问题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区域适应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4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754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