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30 02:08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的三个事实:经济分异、经济收敛、产业专业化和聚集现象,分析了三大地理要素对这些事实的作用。 第一章为引论,基于人地关系理论、比较优势、新经济增长理论,在Krugman(1993)提出的两大自然基础之上,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地理要素,其中自然地理环境为第一地理要素,共包括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人生气候指数、水资源适宜度、农业生产潜力;交通和区位为第二地理要素,分别用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区位来表示;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为经济发展的第三地理要素,分别用受教育年限和专利水平来表示。 第二章分析了三大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变化,通过建模,在Arcgis 9.0支持下获取各地级单元的地理要素值,分析了三大地理要素在时空的变化。 第三章为经济增长的地理差异事实,经济增长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等,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化,并通过Gini系数和Wolfson指数、核密度函数分布曲线分析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和极化现象。 第四章为经济发展中地理要素的作用,本文认为三大地理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三次诱因,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了最基本的发展作用,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区位的作用促使了地理环境对经济影响的改变,新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是经济发生的内生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第三次诱因。 基于地级单元截面数据分析经济发展同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在不同尺度上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其中在七大区域尺度上发现三次地理要素的作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 (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区和西南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对人类活动一直有较强的限制作用,交通、经济区位和人力资本的作用改善了对人有限制作用。 (ⅱ)经济相对较发达的东北区、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区、南部沿海区,,发现良好自然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引导经济产生第一次分异,随着交通、经济区位和人力资本的提高,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减小但仍然存在,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受第三平和第二地理要素,人地关系进入了人对地的充分利用阶段。 第五章为区域经济收敛性与地理要素分析,将研究时间划分不同的时段,分析各区域经济的收敛机制及地理要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并计算了经济增长的稳态值。结果发现: (ⅰ)在1994~2004年间除西南区域外其它区域都不存在σ收敛,全国尺度上也不存在σ收敛,但选取研究不同的时间段σ收敛也有所变化。 (ⅱ)在七大区域尺度上,对比考虑空间作用前后的经济收敛回归模型,发现1994~2004西北区和西南区的收敛性有所增强,地理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区域之间的差异变化速度减小,东部沿海区、京津冀鲁区和中部区的经济发散性都增强,即地理间相互作用加大了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变化速度。 (ⅲ)为探讨地理要素对经济收敛的作用机制,在1999~2004年区域尺度上分析地理要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发现七大区域中,第一地理要素中的第一主因子对经济增长作用都为正值,即经济增长发生在地形地貌条件较好的区域,第二主因子对经济增长作用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像京津冀鲁区、东部沿海区和南部沿海区表现为正值,即优越的自然环境也可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交通便利性对经济增长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受教育年限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负作用,研发水平在东部地区作用最强。 第六章为产业专业化、聚集同地理要素的作用。全国尺度上分析了影响三次产业区位熵的地理要素,发现第一产业区位熵仅与农业生产潜力有正相关作用。第二产业区位熵与第二、三地理要素对有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区位熵与第一第二地理要素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选取主要的制造业部门分析地理要素的作用,发现影响烟草加工聚集和纺织业聚集受第一地理要素影响最大;电子通讯业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交通、区位以及研发水平和固定资产等因子关系密切,主要是受第三地理要素引导的加工业。最后分析矿产产业这种特殊的资源型产业的产业聚集情况,并以资源强度系数代表了矿业相对丰富程度,发现矿业资源丰富度是促使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交通、水资源对其影响也很大。 第七章为本文的总结与讨论,对全文的研究进行归纳,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地理要素 经济增长 经济收敛 专业化 产业聚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1.2;F224
【目录】:
- 前言6-7
- 摘要7-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引论15-34
- 1.1 经济增长的区域表现15-21
- 1.1.1 经济差异现象15-17
- 1.1.2 经济收敛性17-19
- 1.1.3 产业专业化与聚集19-21
- 1.1.4 小结21
- 1.2 理论的透视21-28
- 1.2.1 人地关系理论21-23
- 1.2.2 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理论23-26
- 1.2.3 其它理论——地理与经济增长模型26-28
- 1.2.4 小结28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8-30
- 1.3.1 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地理要素28-29
- 1.3.2 研究目标与内容29-30
- 1.4 研究方法30-31
- 1.4.1 空间计量经济学30
- 1.4.2 地理信息科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30-31
- 1.5 数据来源31-33
- 1.5.1 数据基础31-32
- 1.5.2 数据处理32-33
- 1.6 论文结构33-34
- 第二章 三大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34-54
- 2.1 Krugman关于城市发育两大自然理论34-35
- 2.1.1 模型的基本方法34
- 2.1.2 Krugman模型的不足34-35
- 2.2 第一地理要素35-44
- 2.2.1 海拔35-36
- 2.2.2 坡度36-37
- 2.2.3 地形起伏度37
- 2.2.4 人生气候指数37-39
- 2.2.5 水资源适宜度39-41
- 2.2.6 农业生产潜力41-44
- 2.3 第二地理要素44-46
- 2.3.1 交通便利性44-45
- 2.3.2 经济区位指数45-46
- 2.4 第三地理要素46-48
- 2.4.1 人力资本46-47
- 2.4.2 R&D水平47-48
- 2.5 三大地理要素空间比较分析48-53
- 2.5.1 第一地理要素的聚类分析48-50
- 2.5.2 第二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50-52
- 2.5.3 第三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52-53
- 2.6 小结53-54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地理差异的事实54-68
- 3.1 引言54-55
- 3.2 我国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55-61
- 3.2.1 经济增长速度55-56
- 3.2.2 经济增长规模56-57
- 3.2.3 经济结构57-59
- 3.2.4 经济效率59-61
- 3.3 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61-62
- 3.4 经济差异和极化分析62-66
- 3.4.1 测算指标62-63
- 3.4.2 各指标测算结果分析63-66
- 3.5 小结66-68
- 第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理要素分析68-84
- 4.1 引言68
- 4.2 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68-83
- 4.2.1 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模型68
- 4.2.2 不同尺度的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8-83
- 4.3 小结83-84
- 第五章 经济增长收敛性与地理要素分析84-116
- 5.1 引言84-85
- 5.2 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内涵与模型85-89
- 5.2.1 区域经济收敛的内涵85
- 5.2.2 经济收敛的模型85-89
- 5.3 不同区域尺度和时段的经济收敛研究89-101
- 5.3.1 各区域σ收敛结果分析89-90
- 5.3.2 不同区域尺度的经济增长β收敛结果分析90-95
- 5.3.3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回归模型结果95-101
- 5.4 经济增长收敛的地理要素分析101-112
- 5.4.1 经济增长的地理要素作用模型101-103
- 5.4.2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地理要素分析103-112
- 5.5 区域经济发展的稳态112-114
- 5.6 小结114-116
- 第六章 产业专业化-聚集的地理要素分析116-139
- 6.1 引言116-117
- 6.2 产业专业化和聚集程度的测定方法117-119
- 6.3 三次产业区位熵变化及同地理要素关系研究119-126
- 6.3.1 三次产业区位熵的时空变化研究120-121
- 6.3.2 三产业重心转移121-122
- 6.3.3 各产业区位熵与经济增长关系122-124
- 6.3.4 各产业专业化与地理要素的关系124-126
- 6.4 制造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地理要素关系126-130
- 6.4.1 产业聚集度的时间变化126-127
- 6.4.2 产业聚集度的分类与省域分布127-129
- 6.4.3 制造业各部门聚集度同经济增长的关系129-130
- 6.4.4 影响各省份制造业聚集的地理要素分析130
- 6.5 矿业城市专业化与地理要素、经济增长研究130-138
- 6.5.1 我国矿业城市的分布状况131-132
- 6.5.2 矿业城市的三大地理要素、经济状况分析132-134
- 6.5.3 矿业专业化的影响要素分析134-137
- 6.5.4 矿业丰富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37-138
- 6.6 小结138-139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139-142
- 参考文献142-153
- 附录1 不同尺度空间滞后参数估计结果153-157
- 致谢15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国志;胡华颖;李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2 徐杨;董春;张玉;;资源禀赋与资源型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关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海龙;徐芳;武占云;;基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漯河城市定位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燕;后发区域经济追赶中的地理要素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2 韩冰;金融产业集聚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阳吉运;我国省际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杨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75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