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G318国道林芝—波密段堆积体特征及边坡破坏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04:10
【摘要】:G318川藏线在林芝至波密段发生的地质灾害一直是困扰该地区行车、人身安全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区域内堆积体的变形破坏问题,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本论文主要以G318川藏线林芝至波密段内K3951+000-K4223+000段分布的地质灾害点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实际地质调查资料,总结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各类地质灾害的载体——堆积体的主要特征。考虑堆积体边坡与公路的空间关系,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研究区位于公路上方的堆积体边坡、位于公路侧边的堆积体边坡、公路位于其上的三个实际边坡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它们的主要变形破坏模式。针对各类边坡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实际调研,总结G318川藏线林芝至波密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气候,水文地质,地震发生情况等;2)对G318川藏线林芝至波密段沿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绘制出了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图;3)统计了各类堆积体边坡在研究区内的发育分布情况、规模大小、边坡的坡度分布范围;总结了研究区内堆积体的主要物质组成;由地质灾害点诱因统计资料得出了降雨、人工切坡为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诱发因素;4)考虑到边坡与公路空间关系对公路的影响不同,利用FLAC3D软件对三个堆积体边坡(里程G318-K4196+300、K4230+400、K3976+400)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典型堆积体的主要破坏模式有:坡面剥蚀、整体失稳、局部脱落滑塌等三种形式,并与实际现象对比,验证软件模拟实际边坡变形破坏的准确性。5)针对边坡不同的破坏模式,总结了研究区边坡破坏的各类防治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8.5
【图文】:

易贡,路基,河道,色季拉山


量将近2万立方m,交通阻断。1月30日,上边坡再次发生大规模巧塌,巧方量将近逡逑5万立方m,滑坡巧方已经堵塞了河道,巧塌坡面高度达到loom,邋80m路基被损毁,逡逑剩余宽度不足3m,交通彻底阻断(图1-2)。逡逑

模拟图,川藏公路,滑坡群,路况


第2页逡逑《Am#逡逑图1-1易贡大崩塌-滑坡形成的巧塞湖(第一排:左图是1999.9.23,右国为2000.5.4,第二逡逑排为易贡大崩塌--滑坡模拟图)逡逑2003年7月10日,川藏公路色季拉山施工段山体滑坡,泥石流掩埋了住在该处2逡逑个工棚内的西藏天怡路桥有限公司18名民工1101。逡逑2013年1月18日,G318线天全段两路乡境内K2712+600(大柏牛2号桥)处,上逡逑边坡突然出现大面积滑坡跨塌,形成长约150m、高约80m的滑坡巧塌坡面,滑坡巧方逡逑量将近2万立方m,交通阻断。1月30日,上边坡再次发生大规模巧塌,巧方量将近逡逑5万立方m,滑坡巧方已经堵塞了河道,巧塌坡面高度达到loom,邋80m路基被损毁,逡逑剩余宽度不足3m,交通彻底阻断(图1-2)。逡逑

川藏公路,滑坡群,咽喉,国道


通麦大娇及附近的一些公路被冲毁,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林芝逡逑H县90多个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2013年8月2日,大桥发生培塌,4人失踪,其逡逑中2名为波密是当地村民,另2名为徒步进藏的游客(图1-4)。2014年4月13日,逡逑受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地震影响,川藏公路通麦大桥附近"一线天"处发生长约逡逑75m的塌方,致使川藏公路318国道交通暂时中断,现场共滞留约300辆车、1000人,逡逑幸无人员伤亡。逡逑2013年,西藏墨竹工卡县"3.29"山体滑坡,滑坡位于普朗沟源头,地形陡峻,逡逑坡度达42-45度,呈"V"型狭长沟谷,滑坡源头到堆积区长约1980m。淆坡后缘高程逡逑53暠m,前缘高程45巧m,高差824m。连续多次降雪,雪水渗透,降低斜坡体稳定性。逡逑后缘残破积体失稳滑动,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形成整体滑动。造成66人死亡、17逡逑人失踪(图1-5)。逡逑2015年12月20日,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的红蝴渣±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因红逡逑蝴受纳场没有建设有效的导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珍;;西南某堆积体潜在变形破坏模式及力学参数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9期

2 刘志军,郑达,赵华;某水电工程近坝堆积体最危险滑动范围确定及其稳定性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朱继良,黄润秋;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8期

4 朱继良,张诗媛;某堆积体开挖后的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5 巨能攀;涂国祥;邓辉;;四川某公路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6 张天明,苏红兵;滑坡堆积体上坝基防渗处理设计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7 陈强;聂德新;李树武;;澜沧江乌弄龙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8 晏长根;祁生文;伍法权;廖荣贵;苏天明;;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库尾段藏碉群斜坡巨型堆积体的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9 陈强;聂德新;王维早;李树武;;结义复合堆积体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10 巨能攀;黄润秋;涂国祥;;含水砂层对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武;刘昌;聂德新;杨永明;;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树武;聂德新;刘惠军;;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郭朝旭;;松散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过程的实验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红刚;晏鄂川;程江涛;雷东;;库区移民城镇弃碴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护设计[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邓华锋;朱敏;原先凡;马莉;罗骞;胡鹏;;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唤龙;孙毅;周德培;肖世国;;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坡体结构及变形规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祖煜;;水利水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和工程措施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秋怡;开始最后的“大扫除”[N];四川日报;2008年

2 记者 熊蕊 实习记者 吴敏;抓好广元堡应急排险工作的推进和落实[N];雅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立彬;易贡山体滑坡抢险减灾获巨大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记者 王建新;西藏易贡灾区抢险工作加紧进行[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钟振宇;再战小岗剑壅塞体[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自高;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甘建军;汶川地震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高才坤;堆积体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4 涂国祥;西南河谷典型古冰水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郭健;库水作用下堆积体滑坡促滑治理的过程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飞;水流泥沙造床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旭东;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土壤侵蚀过程[D];西南大学;2015年

2 赵福洪;水库边坡混合堆积变形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建明;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规律及测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叶鑫;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涛;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水蚀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丁亚东;生产建设项目依坡倾倒堆积体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苟黎;梨园水电站念生垦堆积体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欣泽;马湖滑坡群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伟强;频发微震作用下三峡库区巨厚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10 吴德志;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稳定性及预加固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90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790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f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