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基于微观视角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及其特征的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1 10:06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观视角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及其特征的计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统计数据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平均居民消费率为45.5%,1952-2010年期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已经从65.4%下降到了33.8%,不但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相较其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是偏低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和投资率却相较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很多。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临着“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依存度、高储蓄和低消费”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生产与投资效率低下,产能严重过剩,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上升,能源消耗过度和资源环境严重破坏,这其中还蕴藏着结构性通货膨胀的风险。一旦产能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带来通货紧缩,从而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的局面,造成经济波动。但国内需求的不足又迫使我国经济不得不提高对外依存度,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进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因此,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居民消费率才能有利于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其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影响居民消费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和极其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消费者内在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外部环境及其变动是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1992年我国确立了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体制改革使居民消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经济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这一时期,外部环境变化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要比内在自身因素强烈得多。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为指导,利用CHARLS微观调查数据,分别建立城镇总样本、城镇60岁以下居民样本、城镇60岁以上居民样本、农村总样本、农村60岁以下居民样本、农村60岁以上居民样本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并引入虚拟变量,考察虚拟变量对消费性支出造成的非对称影响。本文还根据城镇总样本以城镇食品支出、城镇衣着支出、城镇交通通讯支出、城镇家庭用品支出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以便进行以上四类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的结构如下: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的是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讲述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三部分是分位数回归模型以及变量的处理;第四部分是建立城镇样本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并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经济意义分析,这里包括城镇总样本、城镇60岁以下样本、城镇60岁以上样本以及城镇食品、衣着、交通通信、家庭用品分项支出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第五部分是建立农村样本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并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经济意义分析,这里包括农村总样本、农村60岁以下样本、农村60岁以上样本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主要受持久收入的影响。暂时收入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几乎都是不显著的,而农村居民由于持久收入不稳定,暂时收入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非金融财富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重要因素,其影响要大于金融财富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家庭成员数量较多、高学历、退休、有社会保险、领取退休金会使城镇居民持久收入对消费性支出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的影响。有无社会保险对高消费阶层的影响不显著。对于低消费者来说,少量的退休金并不能使其消费性支出明显的增大。几乎所有的人均暂时收入对城镇人均分项支出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对于不同的分项支出,其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房产、土地、固定资产等非金融财富成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70岁以上的居民较70岁以下的居民持久收入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变小。
【关键词】:消费性支出 分项支出 分位数回归 非对称 微观数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6.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引言10-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和本文研究方法14-15
  • 1.3 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15-17
  • 2 消费者行为理论17-22
  • 2.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17-18
  • 2.2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18-19
  • 2.3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19
  • 2.4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其他因素19-20
  • 2.5 本文的基础模型20-21
  • 2.6 本章小结21-22
  • 3 分位数回归与数据处理22-31
  • 3.1 分位数回归22-24
  • 3.1.1 分位数回归与OLS的比较22
  • 3.1.2 分位数回归的基本思想22-23
  • 3.1.3 系列分位数回归的检验——斜率相等检验23-24
  • 3.2 数据处理24-30
  • 3.2.1 数据处理过程24-28
  • 3.2.2 数据描述性统计28-30
  • 3.3 本章小结30-31
  • 4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模型31-49
  • 4.1 城镇所有样本的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结果分析31-35
  • 4.1.1 我国城镇所有样本的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31-33
  • 4.1.2 模型结果分析33-35
  • 4.2 城镇劳动力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结果分析35-38
  • 4.2.1 城镇劳动力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35-37
  • 4.2.2 模型结果分析37-38
  • 4.3 城镇老年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结果分析38-41
  • 4.3.1 城镇老年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38-40
  • 4.3.2 模型结果分析40-41
  • 4.4 城镇居民分项支出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实证分析41-47
  • 4.4.1 我国城镇居民分项支出的分位数回归模型41-46
  • 4.4.2 模型结果分析46-47
  • 4.5 本章小结47-49
  • 5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模型49-56
  • 5.1 农村所有样本的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结果分析49-51
  • 5.1.1 我国农村所有样本的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49-50
  • 5.1.2 模型结果分析50-51
  • 5.2 农村劳动力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实证分析51-53
  • 5.2.1 农村劳动力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51-52
  • 5.2.2 模型结果分析52-53
  • 5.3 农村老年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实证分析53-55
  • 5.3.1 农村老年人口居民消费的分位数回归模型53-55
  • 5.3.2 模型结果分析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56-61
  • 6.1 结论56-57
  • 6.2 政策建议57-59
  • 6.3 本文的创新及未来研究方向59-61
  • 6.3.1 本文的创新之处59
  • 6.3.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59-61
  • 参考文献61-66
  • 后记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燕;;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2 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中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3 田青;马健;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4 范剑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5 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6 刘惠英;江苏农民消费行为实证分析[J];江苏统计;2000年09期

7 田青;高铁梅;;转轨时期我国城镇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兼谈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和不确定性[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8 郭志仪;刘那日苏;;基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的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1期

9 李增欣;;基于ELES模型的湖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研究[J];消费经济;2006年03期

10 任志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贾颖;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2 刘惠英;南京农户消费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观视角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及其特征的计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98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4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