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04:22
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十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耕作制度使地表裸露、土层疏松、蒸发强烈,是引起风蚀、水蚀的重要原因。在探索改变耕作技术以控制水土侵蚀的实践中,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研究课题。探索一套客观、准确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对于其在黄河流域的正确实施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和探讨保护性耕作在黄河流域四个典型研究区域的适宜性。第一种方法是设置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来比较其对作物种植地土壤水分含量、十壤温度、养分含量、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的耕作方式和覆盖方式在试验区的适宜性。另一种方法则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河流域四个典型研究区域的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进行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综合评价法,根据计算出的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大小评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适宜性。然后通过在黄河流域开展保护性耕作社会经济情况的农户调查,运用调查得到的真实、客观的数据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在黄河流域四个研究区域的生态适宜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河南0.1547、山尔0.1344...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和内容
1.3 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应用
1.4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1.5 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评价研究
1.6 保护性耕作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试验设计及评价方法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三章 典型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试验
3.1 山东章丘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3.2 河南孟津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3.3 内蒙古清水河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3.4 宁夏彭阳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生态适宜性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 灰色综合评价法介绍
4.4 评价保护性耕作生态适宜性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度评价
5.1 研究区社会经济情况介绍
5.2 经济可行性评价
5.3 社会可接受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2994538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和内容
1.3 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应用
1.4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1.5 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评价研究
1.6 保护性耕作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试验设计及评价方法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三章 典型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试验
3.1 山东章丘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3.2 河南孟津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3.3 内蒙古清水河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3.4 宁夏彭阳保护性耕作适宜性试验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生态适宜性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 灰色综合评价法介绍
4.4 评价保护性耕作生态适宜性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度评价
5.1 研究区社会经济情况介绍
5.2 经济可行性评价
5.3 社会可接受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2994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99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