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框架、意蕴及推进方案

发布时间:2021-02-15 21:55
  新时代我国已进入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趋向和以城市群高集聚效应带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城镇—乡村"地域系统经济社会大循环体系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平台。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存量、增量和变量在于"绿色化",资源、产业、空间、科技、金融、政策的绿色变革对城乡发展产生了全局性影响;而制约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弱项和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绿色化"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带来的城乡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难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和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放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上,把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心放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体系、挖掘城乡绿色经济增长潜力和破解城乡环境污染相互叠加的难题上,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化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内生逻辑和内在意蕴认识,坚持正确的战略原则,从"规划—主体—产业—空间—制度"协同集成上设计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推进方案,形成城... 

【文章来源】:改革. 202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框架、意蕴及推进方案


绿色发展规划引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质量图,绿色产业,质量


国土空间是绿色发展的主导实施平台,“城镇—乡村”空间构成了城乡各类资源、要素和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以绿色发展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城乡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共生、“人口—资源—环境-信息”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生态”效应实现的经济社会演化过程,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转型取决于城乡区域各类经济活动、优美环境、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的“绿色化”聚集和“生态化”布局。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生产空间的过度开发、生活空间的急剧挤压、生态空间的严重忽视,加剧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风险,城乡居民对国土空间优化提出了新的期待。对此,“十四五”时期应以重点城镇建设作为连接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对接点和支撑点,从整体优化城镇、乡村国土空间功能分布来统筹推进城乡绿色化的空间营造,通过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重构城乡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构建“城镇—乡村”地域系统空间连体的大循环体系。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城镇和乡村地域三次产业构成的生产空间、街区社区构成的生活空间、自然生态构成的生态空间以及各类技术支撑的网络空间的同步优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信息等“特色要素”在城乡融合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城乡融合”与“绿色发展”的“技术链接”,推动技术在城乡空间中的运用,建立城乡区域统一的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服务平台和数字经济场景,降低城乡产业融合、消费融合、市场融合成本,提高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形成基于空间协同的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化”模式,以“新基建”投资促进绿色交通、互联网设施以及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发展,以畅通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循环网络体系和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为重点提升中心城镇、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活力,形成城乡地域“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信息圈”一体化格局,营造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共建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同时,应提升城乡空间资源要素优化组合质量,加快绿色化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实现污染集中管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共赢(见图3,下页)。5. 以绿色制度和治理机制保障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质量图,空间优化,绿色,质量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转型不仅要重视规划、主体、产业、技术和空间等变量因素的功能作用,而且要通过发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化制度壁垒和治理障碍。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大框架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制度体系和绿色治理机制是关键。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制度体系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包括法律法规、利益协调在内的强制性或激励性正式制度,另一方面要健全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绿色发展理念宣传等引导性非正式制度,两类制度协同为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提供保证。就正式制度而言,一方面,要形成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体系,完善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生态环境执法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案件查处,引导各类行为主体自觉守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包括城乡融合发展绿色金融制度、绿色产权制度和生态利益补偿制度等利益激励性制度之间的衔接,积极探索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及绿色生态补偿在推进城乡融合绿色发展中的实践试点,激活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之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增长潜力。就非正式制度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贯通城乡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城乡文化馆、图书馆等实体载体和互联网数字平台,加大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促进城乡生态文化产业链接,为城乡融合发展筑牢生态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城乡生态伦理建设,加快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各类行为主体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增强城乡融合绿色发展主体能力。同时,要建立与制度体系相衔接的“强制约束—利益协同—参与引导”的城乡融合发展协同共治机制,把政府的顶层推动、市场的利益驱动和主体的行为联动统一起来,发挥政府调控型治理机制、市场激励型利益机制和社会参与型引导机制对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的整合效应。四、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塑内生发展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J]. 叶剑平,魏凌.  国家治理. 2020(21)
[2]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理论基础与推动路径[J]. 文丰安,王星.  新视野. 2020(03)
[3]中国绿色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J]. 崔铁宁,张继美.  区域经济评论. 2020(02)
[4]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与测度:2005—2018年[J]. 巩前文,李学敏.  改革. 2020(01)
[5]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周亮,车磊,周成虎.  地理学报. 2019(10)
[6]中国绿色发展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机理研究[J]. 程钰,王晶晶,王亚平,任建兰.  地理研究. 2019(11)
[7]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与理论融合——兼谈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借鉴[J]. 金成武.  经济研究. 2019(08)
[8]新中国70年城乡关系演变及其启示[J]. 邢祖礼,陈杨林,邓朝春.  改革. 2019(06)
[9]中国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 高帆.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9(01)
[10]城市具备城乡融合发展的承载力吗?——来自100个地级市的证据[J]. 杨林,郑潇.  东岳论丛. 2019(01)



本文编号:3035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035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b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