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电三联供能量计量方法与测控系统的设计
本文关键词:冷热电三联供能量计量方法与测控系统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众所周知,节能与环保是当今世界能源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源泉,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不仅可以减少能量的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结合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针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研究中,关于其能量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关于能量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包括数学模型优化分析法和热力学分析法两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本文研究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能量管理给予了很大的启发。本文研究对于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研究,主要探讨就如何针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能量进行计量和监控。鉴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系统的计量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何计量和提高计量准确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考虑到不同种类能量之间的差异和电量计量发展成熟具有评价其他能量的全部基准等因素,本文提出了将冷量、热量按照不同的加权因子折算成电量进行计量的方法。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孤岛运行微电网的多级分层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主要针对冷热电用户侧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算例仿真的结果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节能性。对于系统的监控,本文通过RS-485通讯协议将冷量表、热量表、电量表与上位机进行通讯,并将采集的模拟量在第一部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上位机编程中进行算法实现,实现在界面上显示实时“总电量”等功能。本文所研究的计量和监控问题,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能量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冷热电三联供 能量管理 计量监控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018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18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5
- 1.2 国内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研究技术综述15-18
- 1.2.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技术评价准则16
- 1.2.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展趋势16-18
- 第二章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基本框架与计量方法18-28
- 2.1 冷热电三联供的基本框架和发展与应用18-23
- 2.1.1 冷热电三联供的基本框架18-20
- 2.1.2 冷热电三联供的发展与应用20-23
- 2.2 冷热电的基本计量方法23-28
- 2.2.1 热量的基本计量方法23-25
- 2.2.2 冷量的基本计量方法25-26
- 2.2.3 电量的基本计量方法26-28
- 第三章 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28-49
- 3.1 不同种类能量间的等价换算28-37
- 3.1.1 常用的能量评价指标和理论基础28-31
- 3.1.2 以电能为基础的计算方法31-32
- 3.1.3 冷量、热量折算电量方法32-34
- 3.1.4 典型冷热电三联的系统34-37
- 3.2 多用户多级能量管理策略37-49
- 3.2.1 常见的能量分配策略37-38
- 3.2.2 多用户多级能量分配的策略38-39
- 3.2.3 不同能量分配策略的讨论39-41
- 3.2.4 多用户多级能量管理例证41-49
- 第四章 系统软硬件的设计49-66
- 4.1 计量仪表的种类和选型49-56
- 4.1.1 冷计量仪表的种类和选型49-51
- 4.1.2 热计量仪表的种类和选型51-54
- 4.1.3 电量计量表的种类和选型54-56
- 4.2 上位机监控设计和监控系统56-66
- 4.2.1 上位机监控系统结构56-57
- 4.2.2 上位机软件编程57-60
- 4.2.3 数据采集程序实现60-61
- 4.2.4 用户界面设计61-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5.1 总结66
- 5.2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飞;;杭州市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可行性[J];煤气与热力;2007年02期
2 本刊通讯员;;《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技术及应用》介绍[J];煤气与热力;2008年07期
3 赵奕;;天津西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经济与节能性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0年03期
4 国乐君;杨洪海;周倩倩;;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J];电力与能源;2013年06期
5 贾向东;孙翠霞;马国通;陈鹏;;冷热电三联供在蟹岛能源站的应用[J];节能;2013年12期
6 张涛;张旭;;我国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制约条件[J];上海煤气;2014年01期
7 戴华;荷兰热-电联供的应用[J];上海煤气;2000年02期
8 赵磊;;发展冷热电三联供系统[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年25期
9 金富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浙江省的发展前景浅析[J];城市燃气;2010年10期
10 李炳华;王立坤;岳云涛;杨智勇;;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乐君;杨洪海;周倩倩;;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辉;赖中练;张世钢;付林;赵玺灵;朱建章;;某火车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朝振;吴燎兰;山宏刚;李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上网的可行性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山东制冷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8年
5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孔祥强;李瑛;李华;;基于热气机的热电冷三联供方案比较与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王默晗;杨前明;姚易先;郝红宇;;电厂周边冷热联供系统浅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朱建章;黄保民;宣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应用体会点滴[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管控系统[A];电子信息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专集[C];2009年
10 方桂珍;金星;;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在纺织厂空调中的应用[A];2009'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小勤;看好市场前景 港华燃气进入三联供领域[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唐维;“冷暖N联供”系统,且推广且完善[N];中国建设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文 通讯员 肖永春;“三联供能源系统”拓展燃气应用新领域[N];广东建设报;2005年
4 孙乾坤 金帅;莱山电热冷联产联供项目运行[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钟和;天然气三联供引领建筑绿潮[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记者 陈岩;武汉朗肯制定一项建筑工业行业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金池;应对能源短缺:冷热电三联供悄然兴起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8 谭晓诗 记者 陈铁;武汉企业领衔制定“三联机”国家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1年
9 文宝生 特约记者 王邻;物资支前保障实现联储联供联运[N];中国国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宁方正 本报通讯员 陈斌;“三联供”:给供热企业带来新希望[N];青岛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龙;蓄能型天然气分布式联供系统性能评价及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滕小果;蓄能型联供系统理论设计方法与蓄能理想热物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匡源;横琴多联供能源站建设后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窦艳;冷热电三联供能量计量方法与测控系统的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肖荪;上海某能源中心三联供方案及运行方式的系统优化[D];东华大学;2010年
6 张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三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高茜;冷热电三联供方案可行性及技术经济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8 吴利辉;楼宇三联供系统容量配置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9 陈云;分布式电冷热多联供系统的优化配置与经济运行[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10 许建华;热电冷联供系统的综合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冷热电三联供能量计量方法与测控系统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0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