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群落及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3:13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群落及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植被类型,不仅孕育着丰富的乡土生物资源,蕴藏着珍贵的高山植物抗逆基因,支撑着高原草地特色畜牧业,而且调蓄着江河水源,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然而高寒草甸的退化严重威胁着流域生态、区域生产和生计的安全。高寒草甸退化的致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放牧和工程建设,自然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变暖和鼠害。虽然冻融是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冻融导致高寒草甸退化的研究相对零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区,基于冻融退化程度,选择了未退化、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四个阶段的样区,通过调查不同样区草地植物群落组成、总盖度、高度、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分析优势种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阐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草地植物群落变化的特征,明晰不同退化阶段优势种植物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植物群落组分改良和养分限制的角度提出了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策略。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明晰了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群落组分的变化特征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分伴随着冻融退化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随着冻融退化程度加剧,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优势种地位逐渐削弱,而豆科和菊科的毒杂草组分却逐渐增加。 2查清了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生产力对冻融退化的响应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盖度和样方内丰富度先升后降,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而β多样性指数却升高,说明生境异质化增加。 3揭示了冻融退化对草甸优势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优势植物青藏苔草的C含量没有明显变化,N和P含量逐渐减小,而C:N、N:P和C:P比值却逐渐增加。轻度退化和未退化草地,优势种N:P介于14-16之间,其生长受NP共同限制,中度和重度退化阶段,优势种生长受P限制,需增施磷肥。 4明确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冻融退化的响应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土壤C、N和P含量逐渐降低,N:P和C:P也均逐渐减小,说明土壤养分逐渐流失,需要增施土壤养分,保证土壤养分的供给量。 5提出了退化高寒草甸恢复的策略 通过点播方式,补充扁蓿豆和垂穗披碱草,以及青海早熟禾;通过其他能源替代家畜粪便,将牛羊粪回归天然草甸,通过添施鸡粪,鸭粪和鸽粪,改善优势植物生长受P限制的现状。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 冻融退化 草地群落特征 C、N、P化学计量特征 恢复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81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0
  • 1.1 研究意义10-12
  • 1.2 文献综述12-19
  • 1.2.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分析12-14
  • 1.2.2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分析14-16
  • 1.2.3 草地退化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分析16-19
  • 1.2.3.1 生态化学计量起源及内涵16-17
  • 1.2.3.2 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原理和理论17
  • 1.2.3.3 草地退化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进展17-19
  • 1.3 研究内容19-20
  • 1.3.1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多样性特征19
  • 1.3.2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优势种植物C、N、P含量及生态计量特征19
  • 1.3.3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土壤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19-20
  • 2 研究地区概况与试验方法20-25
  • 2.1 研究区概况20-21
  • 2.1.1 地理概况20-21
  • 2.1.2 植被与土壤21
  • 2.2 试验设计21-25
  • 2.2.1 样地设置21
  • 2.2.2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调查21-22
  • 2.2.3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收集22
  • 2.2.4 植物多样性测定22-23
  • 2.2.4.1 α多样性的测定22-23
  • 2.2.4.2 β多样性测度23
  • 2.2.5 植物和土壤样品分析23-25
  • 3 结果25-40
  • 3.1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多样性特征25-30
  • 3.1.1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变化特征25-28
  • 3.1.1.1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分的变化特征25-27
  • 3.1.1.2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的变化特征27
  • 3.1.1.3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高度的变化特征27-28
  • 3.1.2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特征28
  • 3.1.3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变化特征28-29
  • 3.1.4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特征29-30
  • 3.2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优势种植物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30-34
  • 3.2.1 高寒草甸青藏片草C、N、P含量的变化特征30-32
  • 3.2.2 高寒草甸青藏苔草C、N、P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32-34
  • 3.3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土壤C、N、P含量及生态计量特征34-40
  • 3.3.1 高寒草甸土壤C、N、P含量的变化特征34-36
  • 3.3.2 高寒草甸土壤C、N、P的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36-37
  • 3.3.3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比值的相关性37
  • 3.3.4 高寒草甸优势种植物氮、磷含量与土壤氮、磷含量的相关性37-40
  • 4 讨论40-46
  • 4.1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对冻融退化的响应40-42
  • 4.2 高寒草甸优势种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冻融退化的响应42-43
  • 4.3 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对冻融退化的响应43-44
  • 4.4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与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44-46
  • 5 高寒草甸冻融退化系统的恢复策略46-49
  • 5.1 植物系统恢复策略46-47
  • 5.1.1 增加植物群落内的豆科植物,确保家畜的生长和生产46
  • 5.1.2 采用点播式的补播方式,避免对高寒草甸过度的损害46-47
  • 5.2 土壤系统恢复策略47-49
  • 5.2.1 改家畜粪便从能源利用向肥料利用转变,提高土壤肥料施入量47-48
  • 5.2.2 增施鸟和鸡粪,改善优势植物生长受P限制的现状48-49
  • 6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49-52
  • 6.1 主要结论49-50
  • 6.1.1 明晰了冻融退化过程中高寒草甸群落组分的变化特征49
  • 6.1.2 查清了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生产力对冻融退化的响应49
  • 6.1.3 揭示了冻融退化对草甸优势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49-50
  • 6.1.4 明确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冻融退化的响应50
  • 6.1.5 确定了高寒草甸优势种和土壤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50
  • 6.1.6 提出了退化高寒草甸恢复的策略50
  • 6.2 研究展望50-52
  • 6.2.1 豆科植物入侵和系统生产力间的关系50-51
  • 6.2.2 明确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51-52
  • 参考文献52-60
  • 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李希来;季刚;;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草地群落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2 李午峰,唐祯敏;青藏铁路的环境与安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3期

3 王根绪,李琪,程国栋,沈永平;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4 林清,施苏华,彭平安,程国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沉积物中埋藏植物DNA特征的初步分析[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5 陈拓,杨梅学,冯虎元,徐世健,强维亚,何元庆,安黎哲;青藏高原北部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的空间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6 伏洋;李凤霞;张国胜;杨琼;曾晓青;;青海省天然草地退化及其环境影响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4期

7 王根绪;胡宏昌;王一博;陈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高寒草地生物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8 陈生云;赵林;秦大河;岳广阳;任贾文;李元寿;赵拥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9 韩文轩;吴漪;汤璐瑛;陈雅涵;李利平;贺金生;方精云;;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4期

10 李香真,陈佐忠;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8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群落及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08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