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09 09:46
在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科技强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牛鼻子"。对此,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国建设需要坚持"四个面向",锚定2035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战略目标,从"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导战略、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深入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国,进而全面塑造新时代新发展优势。
【文章来源】:科学与管理. 2020,40(0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导战略,加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
2 建设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3 优化国家科研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4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 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作用
6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7 营造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以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创新发展
8 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向创新链的国家创新力测度体系构建研究——多维创新指数的视角[J]. 李雨晨,陈凯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11)
[2]创新引领下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基于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J]. 吴画斌,许庆瑞,李杨. 南开管理评论. 2019(05)
[3]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2035展望[J]. 陈劲,尹西明. 科学与管理. 2019(01)
[4]范式跃迁视角下第四代管理学的兴起、特征与使命[J]. 陈劲,尹西明. 管理学报. 2019(01)
[5]情境视角下“中国式创新”的进路研究[J]. 苏敬勤,高昕. 管理学报. 2019(01)
[6]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J]. 陈劲,尹西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1)
[7]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05)
[8]整合式创新:基于东方智慧的新兴创新范式[J]. 陈劲,尹西明,梅亮. 技术经济. 2017(12)
[9]融资约束、创新能力与企业协同创新[J]. 周开国,卢允之,杨海生. 经济研究. 2017(07)
[10]中国创新发展: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 穆荣平,樊永刚,文皓.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5)
本文编号:3177083
【文章来源】:科学与管理. 2020,40(0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导战略,加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
2 建设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3 优化国家科研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4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 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作用
6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7 营造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以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创新发展
8 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向创新链的国家创新力测度体系构建研究——多维创新指数的视角[J]. 李雨晨,陈凯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11)
[2]创新引领下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基于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J]. 吴画斌,许庆瑞,李杨. 南开管理评论. 2019(05)
[3]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2035展望[J]. 陈劲,尹西明. 科学与管理. 2019(01)
[4]范式跃迁视角下第四代管理学的兴起、特征与使命[J]. 陈劲,尹西明. 管理学报. 2019(01)
[5]情境视角下“中国式创新”的进路研究[J]. 苏敬勤,高昕. 管理学报. 2019(01)
[6]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J]. 陈劲,尹西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1)
[7]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05)
[8]整合式创新:基于东方智慧的新兴创新范式[J]. 陈劲,尹西明,梅亮. 技术经济. 2017(12)
[9]融资约束、创新能力与企业协同创新[J]. 周开国,卢允之,杨海生. 经济研究. 2017(07)
[10]中国创新发展: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 穆荣平,樊永刚,文皓.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5)
本文编号:3177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17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