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12:12

  本文关键词: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投入产出理论自Leontief于1936年提出以来,便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且经过各个国家多年在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与经济账户比较,投入产出核算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结构,从而便于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被普遍用于经济预测、政策模拟、经济规划等方面,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从原来经济领域扩展到了人口、劳动、资源、环境等诸多领域,,是对经济社会分析的有力工具。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是投入产出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核算矩阵(SAM)的组成部分,表式结构与供给使用表一致,即“产品×部门”表,包含了中间流量矩阵、产出矩阵、最终使用矩阵和增加值矩阵四个子矩阵,从本质上来说,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就是经济账户的矩阵表现形式,由产品账户、产业部门账户、增加值账户所构成。综合经济账户只包含重要经济总量,而投入产出核算矩阵中则能够对生产活动和产品做出划分,从而便于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从投入产出核算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将经济理论和数学方法结合的最为融洽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将“投入”和“产出”放在一起,在全球市场中,出现了更多的竞争、相互依存的生产关系、分工的深化、以及更多复杂和多样的产品,中间交换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近些年来,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各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渐丰富,如乘数分析、线性规划分析、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等等,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我国对于投入产出的研究虽说成果丰富,但与国外当前研究水平之间差距依然存在。 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投入产出研究成果进行大量查阅基础上,主要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连续年度编制、延长表编制、分析模型三个方面对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进行研究。主要思路是:1、将我国公布的“产品×产品”表调整为“产品×部门”表形式,并以我国GDP核算数据口径为准,将“产品×部门”表数据调整到与GDP核算数据口径一致,编制已公布数据年度投入产出核算矩阵;2、以我国各种来源的公开数据为基础,通过逐项衔接的方法对不平衡数据进行处理,采用“RAS法”、“修正的RAS法”、“固定比例法”、“可变比例法”、“分项平衡等方法,推算部分中间年份未知数据,形成1992-2007年连续年度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3、在连续年度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方法,对2008-2011年延长表进行编制,并运用联合国在SNA中倡导的推导法编制我国1992-2011年连续年度“部门×部门”表;4、利用前文编制和推算的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和“部门×部门”表时间序列作为数据基础,采用基本分析、乘数模型分析、动态模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第一章对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投入产出核算以及矩阵理论进行了介绍,具体为投入产出核算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概念、原理、特点等方面,并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创新点及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方法理论、更新方法以及应用技术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理论及前人使用过的相关编制和分析方法做出了清晰的说明,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的整体思路以及详细的编制方法。首先,对本文所要编制的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具体表式结构进行了说明,并根据我国公布投入产出表的实际情况,将编制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是已公布数据年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设计,第二是中间未公布数据年度矩阵推算方法设计,第三是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延长表的预测模型设计。尔后在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基础上,运用“推导法”编制出“部门×部门”投入产出表。第四章则是根据第三章中所设计的编制方法,对中国1992-2011年投入产出核算矩阵以及“部门×部门”表进行实际编制。 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以1992-2011年的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以及“部门×部门”表为数据基础,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基本分析,也就是非常直观的对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中的总量以及结构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是部门间流量关系分析,是在“部门×部门”序列表的基础上,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最初投入系数矩阵、分配系数矩阵对部门间的流量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是静态乘数模型分析,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乘数模型,对最终需求变动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与分析,结合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以及必要的经济变量,构建中国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2012-2015年的主要经济变量进行了预测及规划。 最后的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我国投入产出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投入产出核算矩阵 预测 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2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投入产出核算理论15-26
  • 1.1 投入产出核算概念及产生背景15-17
  • 1.1.1 投入产出核算的概念15-16
  • 1.1.2 投入产出核算技术的理论渊源16-17
  • 1.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原理17-21
  • 1.2.1 从生产账户到投入产出核算矩阵17-19
  • 1.2.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账户)与 SAM 其他矩阵(账户)链接关系19-21
  • 1.3 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点21-26
  • 1.3.1 研究的背景21-22
  • 1.3.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2-23
  • 1.3.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23-26
  • 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更新及应用方法综述26-42
  • 2.1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方法理论26-33
  • 2.1.1 直接分解法26-29
  • 2.1.2 推导法29-31
  • 2.1.3 各国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实践31-33
  • 2.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更新方法33-37
  • 2.2.1 单变量法33-34
  • 2.2.2 RAS 法及其扩展方法34
  • 2.2.3 以熵方法为代表的优化方法34-35
  • 2.2.4 宏观经济建模更新法35-36
  • 2.2.5 各国更新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实践36-37
  • 2.3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应用37-40
  • 2.3.1 静态乘数模型37-38
  • 2.3.2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38-39
  • 2.3.3 线性规划模型39
  • 2.3.4 各国应用投入产出技术的实践39-40
  • 2.4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研究述评40-42
  • 3 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研究42-64
  • 3.1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P-by-I”表式42-45
  • 3.1.1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P-by-I”表式及符号42-44
  • 3.1.2 产品/产业分类口径处理44-45
  • 3.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的整体思路45-47
  • 3.2.1 我国公布投入产出核算数据说明45-46
  • 3.2.2 编制的整体思路46-47
  • 3.3 已公布数据年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设计47-50
  • 3.3.1 “P-by-P”表调整至“P-by-I”表48-49
  • 3.3.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数据口径与 GDP 核算的衔接49-50
  • 3.4 中间未公布数据年度矩阵推算方法设计50-53
  • 3.4.1 编制产品部门的最终使用矩阵51
  • 3.4.2 编制产业部门增加值矩阵51-52
  • 3.4.3 推算产业部门总产出向量Q、产出子矩阵V52
  • 3.4.4 编制中间流量矩阵U52-53
  • 3.5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延长表的预测模型研究53-56
  • 3.5.1 投入产出延长表的组合递推预测模型构建53-54
  • 3.5.2 外生变量向量分解模型54-55
  • 3.5.3 基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平衡关系的内部变量推算模型55-56
  • 3.6 “部门(I)×部门(I)”表的编制研究56-64
  • 3.6.1 部门间“I-by-I”表的应用优势56-58
  • 3.6.2 “I-by-I”表的推导方法及比较58-64
  • 4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实际编制64-87
  • 4.1 已公布数据年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实际编制64-69
  • 4.1.1 “P-by-P”表向“P-by-I”表的转换64-66
  • 4.1.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数据口径与 GDP 核算的衔接66-67
  • 4.1.3 子矩阵内部的平衡与矩阵整体平衡的处理方法67-69
  • 4.2 中间未公布投入产出表年度的矩阵实际编制69-74
  • 4.2.1 编制产品部门的最终使用矩阵69-71
  • 4.2.2 编制增加值矩阵N71-72
  • 4.2.3 推算产业部门总产出Q、产出子矩阵V72-73
  • 4.2.4 编制中间流量矩阵73-74
  • 4.3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延长表的实际预测74-84
  • 4.3.1 外生总量分解:状态空间模型75-79
  • 4.3.2 内生子矩阵的实际编制79-84
  • 4.4 部门间“I-by-I”投入产出表的实际编制84-87
  • 4.4.1 中间流量子矩阵由“P-by-I”向“I-by-I”分类的转换84-85
  • 4.4.2 最终使用子矩阵由产品分类向产业分类的转换85-87
  • 5 基于“P-by-I”表和“I-by-I”表的静态分析方法应用87-111
  • 5.1 基于“P-by-I”表流量子矩阵的描述性分析功能87-95
  • 5.1.1 总产出矩阵87-88
  • 5.1.2 中间流量矩阵 U88-91
  • 5.1.3 产业部门增加值矩阵 N91-93
  • 5.1.4 产品部门的最终使用 Y 矩阵93-95
  • 5.2 基于“I-by-I”表的部门间流量关系分析功能95-100
  • 5.2.1 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I96-97
  • 5.2.2 部门最初投入系数矩阵n ~I97-98
  • 5.2.3 部门中间使用分配系数矩阵h ~I98-99
  • 5.2.4 部门最终使用分配系数矩阵h F99-100
  • 5.3 基于“P-by-I”表的静态乘数分析100-105
  • 5.3.1 基于“P-by-I”表的行乘数模型分析设计101-103
  • 5.3.2 基于“P-by-I”表的列乘数模型分析设计103-105
  • 5.4 基于“I-by-I”表的中国关键产业部门的辨识105-111
  • 5.4.1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构建106-107
  • 5.4.2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改进107-111
  • 6 基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动态分析方法应用111-131
  • 6.1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理论设计112-120
  • 6.1.1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112-116
  • 6.1.2 模型中的参数类型及求解方法116-120
  • 6.2 我国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的求解与产业结构预测120-128
  • 6.2.1 常数变量的确定120-121
  • 6.2.2 外生变量总量的预测121-125
  • 6.2.3 外生变量向量分解模型125-126
  • 6.2.4 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及产业结构预测126-128
  • 6.3 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结果分析128-131
  • 7 结论与展望131-135
  • 7.1 主要结论131-134
  • 7.2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134-135
  • 参考文献135-142
  • 致谢142-143
  • 附录 1 2011 年“P-by-I”表143-144
  • 附录 2 2011 年“I-by-I”表144-145
  • 附录 3:资本系数矩阵 B145-14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46-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五一;;关于动态投入产出最优化模型应用的研究[J];系统工程;1985年02期

2 刘焕新;一种改进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J];系统工程;1987年02期

3 张凤祥;一个容易操作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J];经济数学;1998年Z1期

4 赵新刚,袁晓波,宋建学;含有产出增长率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及应用[J];技术经济;2003年03期

5 张守一;肖志杰;;科技投入产出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02期

6 李善同 ,潘省初 ,王寅初 ,李强 ,胡宗良 ,张春平;中国宏观经济多部门动态模型(MUDAN)[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01期

7 范金;万兴;;投入产出表和社会核算矩阵更新研究评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8 陈锡康,王戈丰,张启江;偏差法——投入产出表平衡调整的新方法[J];统计研究;1988年02期

9 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年02期

10 马向前,任若恩;中国投入产出序列表外推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18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