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牦牛和藏羊放牧及模拟践踏对天祝高寒草甸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5 07:08

  本文关键词:牦牛和藏羊放牧及模拟践踏对天祝高寒草甸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凋落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及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放牧通过采食、践踏影响凋落物的积累、现存量,而且对其分解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践踏作为家畜影响草地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并且伴随整个放牧过程。深入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特性对不同放牧家畜及放牧强度的响应,可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甘肃省天祝高寒草甸研究了:1)牦牛和藏羊轮牧条件下3种凋落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的质量损失率及化学计量变化;2)传统的冷季牧场混合凋落物现存量及化学计量特征;3)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下3种凋落物质量的损失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凋落物损失率呈增大趋势,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呈降低趋势;同一放牧强度下,放牧牦牛草地上的凋落物损失率大于放牧藏羊处理,凋落物碳、氮含量低于藏羊放牧草地;同一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凋落物的损失率显著小于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垂穗披碱草凋落物碳含量显著大于嵩草和珠芽蓼,而碳含量的变化小于嵩草和珠芽蓼。随放牧处理时间增加,凋落物磷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藏羊和牦牛对凋落物磷含量的富集均有抑制作用,并且牦牛对凋落物磷含量的富集的抑制作用大于藏羊的。2、冷季牧场上,随着放牧时间增加,混合凋落物现存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在休牧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凋落物现存量有波动增加的趋势。不同放牧强度下混合凋落物现存量依次为: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放牧期随放牧天数增加,各放牧强度下现存凋落物的C含量逐渐降低;同时期现存凋落物的C含量依次为: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在休牧期,中度放牧下现存凋落物的C含量显著高于轻度和重度放牧。放牧期在同一放牧强度下凋落物N含量放牧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休牧初期现存凋落物的N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均表现为降低趋势。随时间推移轻度放牧下现存凋落物的P含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但休牧期凋落物的P含量比放牧期低。3、随着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强度的增加,珠芽蓼、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凋落物损失率依次增大。模拟牦牛践踏下的3种凋落物损失率高于模拟藏羊践踏下的。在相同践踏处理下各凋落物损失率的大小变化:珠芽蓼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随践踏强度的增加,模拟践踏下的珠芽蓼凋落物碳含量均依次降低(P0.05)。随模拟践踏处理时间的增加,3种凋落物氮、磷含量呈逐渐增加或波动增加趋势,钾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践踏强度的增加,3种凋落物磷含量呈依次增大趋势、钾含量呈降低趋势,矮生嵩草、珠芽蓼的氮含量呈降低趋势。
【关键词】:凋落物 分解速率 化学计量 损失率 牦牛 藏羊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8
【目录】:
  • 摘要2-4
  • Summary4-8
  • 1 文献综述8-13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1.2 研究动态和进展9-12
  • 1.2.1 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因素10-11
  • 1.2.1.1 凋落物结构及化学计量10-11
  • 1.2.1.2 环境因素11
  • 1.2.2 放牧对凋落物的影响11-12
  • 1.2.3 研究凋落物分解的方法12
  •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12-13
  • 2 夏季轮牧对3种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13-31
  • 2.1 材料方法13-14
  • 2.1.1 试验地概况13
  • 2.1.2 试验方法13-14
  • 2.2 结果分析14-27
  • 2.2.1 夏季轮牧对3种凋落物损失率的影响14-17
  • 2.2.1.1 垂穗披碱草凋落物的损失率14-15
  • 2.2.1.2 矮生嵩草凋落物的损失率15-16
  • 2.2.1.3 珠芽蓼凋落物的损失率16-17
  • 2.2.2 夏季轮牧对3种凋落物碳含量的影响17-20
  • 2.2.2.1 垂穗披碱草凋落物碳含量17-18
  • 2.2.2.2 矮生嵩草凋落物碳含量18-19
  • 2.2.2.3 珠芽蓼凋落物碳含量19-20
  • 2.2.3 夏季轮牧对3种凋落物氮含量的影响20-24
  • 2.2.3.1 垂穗披碱草凋落物氮含量20-21
  • 2.2.3.2 矮生嵩草凋落物氮含量21-22
  • 2.2.3.3 珠芽蓼凋落物氮含量22-24
  • 2.2.4 夏季轮牧对3种凋落物磷含量的影响24-27
  • 2.2.4.1 垂穗披碱草磷含量24-25
  • 2.2.4.2 矮生嵩草磷含量25-26
  • 2.2.4.3 珠芽蓼磷含量26-27
  • 2.3 讨论27-29
  • 2.4 小结29-31
  • 3 冷季放牧对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31-38
  • 3.1 材料方法31-32
  • 3.1.1 试验地概况31
  • 3.1.2 试验方法31-32
  • 3.2 结果分析32-35
  • 3.2.1 传统冷季牧场凋落物现存量32
  • 3.2.2 传统冷季牧场现存凋落物碳含量32-33
  • 3.2.3 传统冷季牧场现存凋落物氮含量33
  • 3.2.4 传统冷季牧场现存凋落物磷含量33
  • 3.2.5 传统冷季牧场现存凋落物碳氮比33-34
  • 3.2.6 传统冷季牧场现存凋落物碳磷比34-35
  • 3.3 讨论35-37
  • 3.4 小结37-38
  • 4 模拟践踏对3种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38-49
  • 4.1 材料方法38-39
  • 4.1.1 试验地概况38
  • 4.1.2 试验方法38-39
  • 4.2 结果分析39-46
  • 4.2.1 凋落物损失率39-40
  • 4.2.2 凋落物碳含量40-42
  • 4.2.3 凋落物氮含量42-43
  • 4.2.4 凋落物磷含量43-44
  • 4.2.5 凋落物钾含量44-46
  • 4.3 讨论46-48
  • 4.4 小结48-49
  • 5 主要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5
  • 致谢55-56
  • 作者简介56-57
  • 导师简介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雯超;宋晓龙;修伟明;张贵龙;赵建宁;杨殿林;;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4年05期

2 于雯超;赵建宁;李刚;修伟明;张贵龙;杨殿林;;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3种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J];草地学报;2014年03期

3 张婷;翁月;姚凤娇;史印涛;崔国文;胡国富;;放牧强度对草甸植物小叶章及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4年02期

4 王静;赵萌莉;Willms W;韩国栋;高新磊;武玉山;;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功能群生产力对凋落物去除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3年06期

5 刘瑞龙;杨万勤;谭波;王文君;倪祥银;吴福忠;;土壤动物对川西亚高山和高山森林凋落叶第一年不同分解时期N和P元素动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6 王新源;赵学勇;李玉霖;连杰;曲浩;岳祥飞;;环境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1期

7 王蕾;张宇;许冬梅;张娜;;围封对草地凋落物分解速率和N、P、K含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3年10期

8 魏晴;周华坤;姚步青;刘泽华;田林卫;王文颖;赵新全;;施肥和增雨雪对矮嵩草草甸4种典型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3年05期

9 龙会英;张德;张美艳;薛世明;钟声;;元谋干热河谷5种牧草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J];草地学报;2013年05期

10 牛得草;江世高;秦燕;张宝林;曹格图;傅华;;围封与放牧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辛未冬;松嫩沙地固定沙丘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健;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明君;不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4 高永恒;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氮分布格局和循环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5 刘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草原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晓凤;松嫩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物种枯落物分解的变化规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江龙;柳杉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模拟氮沉降和凋落物组成的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3 张鹏莉;放牧对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李传龙;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凋落物分解对UV-B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牦牛和藏羊放牧及模拟践踏对天祝高寒草甸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25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