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2000~2009
发布时间:2021-08-07 04:25
本文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考察了中国内地31个省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的大小。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各个省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均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增大;城市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但进一步上升的速度缓慢;城市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迹象逐步显现;城市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减小。另外,本文在研究中还发现,与空间计量模型相比,普通回归模型由于忽略了空间因素,存在着不同的高估或低估现象。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201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基本态势(2000~2009)
由此可知,中国31个省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存在着的空间自相关,也就是说,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相似的地区一直呈现着空间集聚的态势。 具体地,从图2(见第9页)可以看出,城市化的空间自相关在2002之前在缓慢的增加, 2002~2006年间显著上升,Morans' I数值从0. 271上升至0. 409;而2006年之后这种自相关的显著上升速度变得非常缓慢,并在2009年出现了小幅下降,当年的Morans' I数值为0. 3997;总体说来, 2000~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依然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即空间集聚),也就是说具备了明显的“马太效应”
2009年的Morans' I数值为0. 2612。可以说明,中国31个省域的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在最近10年中由缓慢增强逐步转变为缓慢减弱,之所以变化缓慢,可能是经济增长往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如此, 2000~2009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还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如图3(右)所示。(三)局部空间自相关以上我们通过计算全局Moran's I统计量表明中国各个省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具有全局空间自相关,但是该统计量不能显示局部地区的空间自相关,即无法观察到局部地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局部Moran's I和LISA地图来进一步分析。如前文所说,在Moran's I的散点图中,处于第Ⅰ、Ⅲ象限的“高—高”和“低—低”表现为局部正相关,即空间集聚(“高—高”属高值集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三种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J]. 陈彦光. 地理科学. 2011(01)
[2]中国30个省市对外贸易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 魏浩. 世界经济. 2010(04)
[3]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及其作用机制:1993~2006[J]. 张学良. 世界经济. 2010(03)
[4]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与地区收敛分析[J]. 吴玉鸣,陈志建. 世界经济文汇. 2009(05)
[5]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J]. 王家庭,贾晨蕊. 经济科学. 2009(03)
[6]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 蒋伟. 经济地理. 2009(04)
[7]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 段瑞君,安虎森.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3)
[8]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吴福象,刘志彪. 经济研究. 2008(11)
[9]我国城市化阶段性演进特征及省际差异[J]. 程开明. 改革. 2008(03)
[10]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 李金昌,程开明. 财经研究. 2006(09)
本文编号:3327075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201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基本态势(2000~2009)
由此可知,中国31个省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存在着的空间自相关,也就是说,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相似的地区一直呈现着空间集聚的态势。 具体地,从图2(见第9页)可以看出,城市化的空间自相关在2002之前在缓慢的增加, 2002~2006年间显著上升,Morans' I数值从0. 271上升至0. 409;而2006年之后这种自相关的显著上升速度变得非常缓慢,并在2009年出现了小幅下降,当年的Morans' I数值为0. 3997;总体说来, 2000~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依然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即空间集聚),也就是说具备了明显的“马太效应”
2009年的Morans' I数值为0. 2612。可以说明,中国31个省域的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在最近10年中由缓慢增强逐步转变为缓慢减弱,之所以变化缓慢,可能是经济增长往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如此, 2000~2009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还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如图3(右)所示。(三)局部空间自相关以上我们通过计算全局Moran's I统计量表明中国各个省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具有全局空间自相关,但是该统计量不能显示局部地区的空间自相关,即无法观察到局部地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局部Moran's I和LISA地图来进一步分析。如前文所说,在Moran's I的散点图中,处于第Ⅰ、Ⅲ象限的“高—高”和“低—低”表现为局部正相关,即空间集聚(“高—高”属高值集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三种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J]. 陈彦光. 地理科学. 2011(01)
[2]中国30个省市对外贸易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 魏浩. 世界经济. 2010(04)
[3]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及其作用机制:1993~2006[J]. 张学良. 世界经济. 2010(03)
[4]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与地区收敛分析[J]. 吴玉鸣,陈志建. 世界经济文汇. 2009(05)
[5]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J]. 王家庭,贾晨蕊. 经济科学. 2009(03)
[6]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 蒋伟. 经济地理. 2009(04)
[7]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 段瑞君,安虎森.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3)
[8]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吴福象,刘志彪. 经济研究. 2008(11)
[9]我国城市化阶段性演进特征及省际差异[J]. 程开明. 改革. 2008(03)
[10]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 李金昌,程开明. 财经研究. 2006(09)
本文编号:3327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327075.html